布朗族
云南许多少数民族有很多人喜食蝉。其中尤以布朗族食用成蝉别具情趣。捕捉成蝉,一般都选在入夏以后,由年轻的姑娘来进行。布朗族姑娘捕蝉不是听蝉的叫声去寻找,而是多在黄错之后,寨子里的姑娘们常常成群结伙去踏山,在踏实山的时候,那些白天飞累了的蝉都落在地上或灌木丛里,并且被露水润湿了翅膀,再也飞不起来了。姑娘们就可以信手拈来。待拣到一定数量之后。回家将蝉用沸水烫死,并去其翅膀,放入小笼屉内蒸熟,捣碎,做成与沿海渔民食用的虾酱一样的蝉酱。经常食用蝉酱,据说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
傣族
能以多种昆虫入菜的,应该首推云南的傣族。傣族食用昆虫种类多,范围广,而且食用方法多种多样。除蜂蛹和成蚕外,还食用江边沙士里的沙蛹、花蜘蛛、酸蚂蚁、蚂蚁蛋和竹蛹。竹蛹又称象鼻虫,是生长在野生竹中的一种甲状虫的蛹体。色白,长有一寸左右。有时一节竹中,可取多至数十条。取出的竹蛹先用盐水浸泡入味。竹蛹以九至十月间最肥,有些傣族群众常把选用出最好的竹蛹外面裹上鸡蛋,用油炸成呈黄色后下酒。其特点是外焦里嫩,被认为是最好的下酒菜。
在傣族民间食用昆虫最富特色的是用酸蚂蚁拌成的凉菜。据说既消暑,又开胃。酸蚂蚁是生长在怒江两岸的一种黄蚂蚁。因为在其腹下生有一个透明的储酸小黄球,故称酸蚂蚁。酸蚂蚁的巢都筑在一种豆种植物的枝和干上。巢是用蚂蚁吐的丝状物将植物叶子连接一起做成的,呈倒圆椎形挂在植物的枝干上。大的蚂蚁窝约有一尺左右。捕获酸蚂蚁大约在立夏以后。捕时很简单,只要发现蚂蚁的巢,顺着根一刀割下即可,然用用胶泥封住蚂蚁的进出口,就可将全窝捕获,食用时将蚂蚁窝频频摇动,使巢中的蚂蚁储酸球碰破,互相沾一起,然后破巢入盘,加盐和辣椒拌合,即可食用。食用时酸辣可口,经常食用,有治瘴毒、杀虫的功效,所以市场上经常有小贩出售整窝的酸蚂蚁。
在傣族民间除普遍喜食酸蚂蚁之外,还喜食蚂蚁蛋,以蚁子作酱,周代宫廷即有之,取蚂蚁蛋时,先把蚂蚁赶走,然后把蚂蚁蛋洗净、晒干,与鸡蛋和一起同炒,其味比完全用鸡蛋更为鲜美。当然,在民间也有直接用酸生拌蚂蚁蛋做成凉菜食用的,傣族普遍喜食蚂蚁,可能与其口味嗜酸有关。
谁都知道:很多昆虫都对农业生产有害的害虫,许多少民族食用昆虫不仅有助于改变口味,增加食物种类,而且可以大量消灭害虫。比如居住在贵州省的仡佬族,不但有食虫之习,并且还专门名为“吃虫为”的吃虫节。
年农历六月二日就是仡佬族一年一度的吃虫节,过吃虫节时,家家都要买肉置酒,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要到田里捉虫,捉完虫之后带回家里做成各种应时小吃,与酒肉一起同食。传说仡佬族过吃虫节最先始于一位名甲娘的妇女。相传在很古的时候,仡佬 族地区连年遭受虫灾,庄稼所收无几。甲娘望着遭虫害的庄稼心如火焚。于是她毅然地带领几个孩子到田里捉虫,然后将捕获的昆虫加种佐料,做成好吃的食品,请所有的人吃。凡是吃过她加工的昆虫按照甲娘的加工方法,做成可口的食品,任人品尝。从此害虫减少了,庄稼获得了丰收。为此,甲娘受到寨老们的奖赏。甲娘把寨老们奖给她的肥猪杀了之后,宴请了全寨的父老,并订于每年农历二日为吃虫节。至今仡佬族民间每年在吃虫节时要制作油炸蚂炸、胆腌酸蚂炸和甜炒蝶蛹等应时小吃。
哈尼族
除仡佬族过吃虫节外,哈尼族也有专门吃虫的节日,民间称“捉蚂蚱节”时不同于平时的食用昆虫食品,捉蚂蚁节的吃虫有很大的食用昆虫食品,捉蚂蚁节的吃虫有很大的成份是在消除虫害。因此,当人们捉到蚂蚁的时候,首先把蚂蚱撕成头、腿、耳和翅膀各一份,然后再用木棍或竹片夹起来,插在田边、地头,用以威吓那些还没有被捉到的蚂炸,使它们不敢再危害庄稼,最后才把这些撕碎的蚂蚱收拢起来,回家作菜。
当然,单纯靠人边去捉虫灭灾,效果是十分有限的,但这种活动,确实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愿望。人们通过这种食俗活动,大大地开拓了人类食品来源的新领域。特别是近些年来,很多专家发现:昆虫食品不仅含有很丰富的蛋白,而且蛋白纤维很少、容易被人体吸收。主张应该加以开拓,而我们许多少数民族,却在这一方面先走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