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步伐,有人把民俗村的 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如何为平凉的民俗村建设定位? 笔者认为,抓住黄土高原人文文化结构中的土著基因――穴居古俗的窑洞文化,也就抓住了平凉民俗村建设的根本。
陇东窑洞源远流长。《诗经?大雅?绵》中记载:"古公?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父,周文王的祖父。陶,借为掏。复,借为覆。从旁掏的洞叫覆,即窑洞或山洞;向下掏的洞叫穴。周人不修房室("未有家室")的穴居习俗, 与现在仍然存在的陇东窑洞是一脉相承的。周人的先祖曾生活于陇东一带。 《史记?周本纪》载:"后稷卒,子不 立,不末 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 以失官而奔戎狄之间。"周先祖不 奔于戎狄之间,"戎狄之间"即今陇东一带。
陇东的穴居窑洞,是黄土高原人文景观的一大土著特色。据国际著名地理学家陈正祥考证,泾河流域的黄土层厚度可达百米以上。而且这一带的黄土中不含砂石,十分粘牢,故而构筑的窑洞相当坚固耐久。
陇东窑洞是在人工掘成的崖上,由靠地面部分纵向挖成的洞。和盖房相比较, "崖"就是屋架。崖的组合叫"庄"、"庄子",主要有明庄、地坑庄等七八种,地坑庄则分平地下坑和"半明半暗"。这些形式,是典型的周祖掏洞穴居的遗风。地坑庄,是先掘地成坑,坑壁即是挖窑的崖面,这种类型一般集中于源面。地坑庄大小不等,一般为长方形,长10丈,宽3丈,深2丈,正面土窑3孔,侧面一孔, 通道又叫"洞子",下洞上箍,安装大门。陇东人讲究地气、根气,地坑庄处在天地的层层环抱之中,所以陇东人住地坑庄,从心底里便有一种安然长久的瓷实感。
陇东窑洞的修筑,包含着无尽的文化,单是庄址的选择,就要考虑背风、向阳、利水、气畅,来去有路等多种因素。加之由穴居窑洞派生出来的窑洞影戏、火炕、转槽、石磨等生产生活娱乐文化,可供挖掘展示的独特的民俗很多,实在是旅游文化中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