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公社作品
2018年1月24日
是乐视网停牌八个月后
复牌的第一天
由于造电动车
抽调了过多的资金
乐视现金流断裂,神话破灭
机构、散户争先恐后卖出乐视的股票
所有人心中都只有一个念头
逃离!逃离!逃离!
赶紧逃离这个由泡沫铸成的摩天大楼!
然而,在卖方800万单、买方0单的
雪崩之下
没有一片雪花能逃出去
即便那一片是无辜的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自此,互联网造车被冠上了不靠谱的帽子
后来者不光是要造车
还要打破世人对互联网属性的成见
而对于传统车企来说
2018年也并不轻松
它们不但要面临着和合资品牌的竞争
而且还要考虑一个问题
“在新能源上投入多少?”
以力帆汽车为例
创始人尹明善有一个儿子叫尹喜地
尹公子作为一个爱车之人
拥有价值数亿的多辆超跑
最贵的是一辆价值3000万的布加迪
可是
这么狂热的爱车之人
却不开自家生产的汽车
当然,人家有自己的打算——
尹公子买的每一台豪车
都会开到公司让工程师揣摩、学习
至于效果。。。还请大家自行判断
作为传统车企的一员
力帆也并不打算放弃新能源这块蛋糕
而且,2018年
力帆博得了一个头彩——
赶在年头上
发布了2018年的第一台新能源车
力帆330EV
这台车外观模仿了MINI
平台也使用原来汽油车的平台
这么看来
也算是毫无诚意之作了
除了综合续航里程只有180公里
这台车的最大尴尬之处在于
按照2017年的补贴
它的补贴后价格应该是5.18万
但很可惜
作为2018年上市的第一台电动车
续航刚上市就落伍不说
如果按照新补贴标准执行
价格就会猛飙到8-9万
这真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销量也是十分惨淡
不过,力帆也算是
开创了2018年电动汽车的先河:
“上市即落伍”
几乎成为2018年电动汽车的梦魇
2018年2月份
上市的车有两台
分别是奇瑞小蚂蚁和奔奔EV
和步步落后的力帆汽车不同
作为传统车厂的奇瑞和长安
在新能源车领域
还是跟得上时代的
并且这两家在微型车市场
一直都是你争我斗的趋势
所以,吃瓜群众们
都对这两辆车很期待
这场战役可以追溯到2017年
奇瑞当时推出了小蚂蚁
但2座的它
却让很多人调转了头
去选择了隔壁的长安新能源
于是,2018年2月
奇瑞痛定思痛
推出了151公里的四座版
卖5.78-6.18万
希望可以挽回一部分客户
长安这边呢
面对奇瑞的进攻
也是忙不迭地接招
把续航提升到了251公里
价格则是7.28-8.48万
用的还是原来奔奔汽油车的平台
虽然有着种种的不足
但它最大的优势是:
比双门四座的小蚂蚁大一号
毕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
四门四座肯定要比两门X座的车实用
这场战役还远未结束
也是为了跟上补贴政策
很快,3月份
奇瑞也推出了251公里的小蚂蚁
除了价格提高2000
基本没别的变化
而且它还是A00级车型中
少有的以电动车平台重新研发的车型
单就这一点
奇瑞显得诚意满满
但不得不说,在销售策略上
奇瑞可以说是一坨翔:
仅仅相差一个月的两款车型
续航就能相差100公里
而价格只相差不到1万块
对于不明真相的小白用户来说
这真的有点坑
不过,奇瑞想打赢这场大战的心
绝不止于此
后来的几个月里
它还将祭出两个大杀器!
一边直捣微型车市场
另一边杀了北汽和长安
一个措手不及
不过,在看奇瑞的骚操作之前
我们还先看看3月份
其他大厂的表现
作为世界十大汽车公司之一的上汽集团
自然不屑于玩代步小车
对于上汽来说,不光要造电动车
而且还要造的跟别人不一样——
不造轿车,不造SUV,也不造MPV
他们弄了个旅行车:
荣威Ei5
这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尝试
因为国人传统观念认为
汽车必须要有个“屁股”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的老三样里
富康作为皆有口碑的好车
却永远也卖不过有屁股的捷达和桑塔纳
荣威Ei5作为截止到目前
市场上唯一的旅行车
虽然没有屁股
但也因此成功地
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而且用13万出头的价格
还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
(对于电动旅行车来说,真的不错了)
这台车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地方
除了它的旅行车身份以外
还有它的热泵空调
这和2017年
普遍直接加热介质制热的电动车不同
会更省电
不过可惜的是
这台车虽然有更省电的热泵空调加持
还是有一个硬伤:
续航只有301公里
作为一台旅行车
续航竟然只比小蚂蚁和奔奔
多50公里??!
在上汽出奇兵取得意想不到效果时
北汽新能源也没闲着
他们发布了新款的
EX系列电动SUV
7.99-9.89万
续航318公里
在10万以内的车里
当时EX360性价比还不错
但北汽很快就发现
他们太轻敌了
代步小车不发威
还真把人家当Hellokitty
我们的Hellokitty
啊不是,是奇瑞
拿出了 “大杀器”:
瑞虎3 xe
8.98万-10.28万的价格
351公里续航
一下把北汽的EX360秒到只剩渣
高傲如北汽
在激烈的竞争中
也没有逃脱上市即落伍的魔咒
奇瑞确实是理解消费者的需求的
它用1个月的时间
给小蚂蚁提高续航100公里的事儿
还历历在目
这次对于瑞虎3xe
奇瑞又承诺
过几个月会推出401公里高续航的版本
价格只贵4千
这么算下来
北汽的318公里恐怕连渣都不剩了吧?
同样是在3月
大动作真是一个接着一个
在我们印象中
国际大厂似乎对电动车并不着急
奔驰宝马奥迪
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有同学不知道的是
奔驰的母公司戴姆勒
早就开始做准备了
它和比亚迪合作造的腾势电动车
一直算国产电动车里的续航标杆
2018款腾势的续航里程
也从去年的401公里提升到了451公里
不过,腾势这款车
未来也是有可能退市的
因为当初比亚迪和戴姆勒造它的目标
就是互相学习
腾势某种意义上
是比亚迪的电池+奔驰B级的底盘和车壳
现在双方互相学到了
未来可能就要各打各的了
毕竟品牌差距太大
而且30万的价格 不是谁都可以接受
精彩的3月,注定不平凡
月底的时候
一直沉默的吉利
也抓紧推出了符合2018补贴政策的
新款帝豪EV
续航里程有两种:
301和401公里
不过可惜 ,比起新能源
吉利的精力更多放在领克上
毕竟自从观致汽车败走麦城后
领克就举起了挑战合资车的大任
和其他车企比起来
比亚迪算是比较奇葩的一个
这家从电池厂起家
一步步进军汽车行业的公司
在别人都随大流推崇三元锂电池的时候
自己却在闷声研究磷酸铁锂
说起来,三元锂的热潮
还是特斯拉带起来的
但特斯拉凭借着及其优秀的电池管理系统
让三元锂电池的两个大问题
瞬间被削弱了很多
所以大部分车企应该是这样想的:
既然特斯拉已经踩出一条路了
那我们为什么不先跟上去呢?
比亚迪作为数一数二的电池厂
自然希望自己能引领电池的潮流
磷酸铁锂寿命高、安全的特点
自然也被拿来作为主打宣传
不过想想就知道了
电池安全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
普通人是感觉不出来的
大部分人只会关心
我买的车,到底能跑多远?
而国家的补贴要求里
也对续航里程和能量密度提出了要求
最坑爹的是
作为国内第一巨头的宁德时代
当初就是靠着三元锂电池
实现了对比亚迪的反超
国家不支持,竞争对手也踩着你上位
饱受关注的比亚迪其实也挺难的
很多人嘲笑比亚迪
在三元锂电池上故步自封
不过,我其实可以理解
它当初选择磷酸铁锂的心路历程
有时候企业坚持新技术
也可能会把自己玩儿死
受限于电池密度的要求
2018年的比亚迪
在家用车领域的补贴面前妥协了
3月底的比亚迪
连推了3台车
价格覆盖了从13-20万的
秦EV、宋EV和e5
其中秦EV和e5的续航均达到了401公里
宋EV的续航则是351公里
而这3台车最大的变化毋庸置疑:
电池
比亚迪忍痛放弃自己擅长的磷酸铁锂
将其换成了更为大众化的三元锂电池
在这场新能源大战中
比亚迪就像王境泽一样
对三元锂电池喊了声“真香!”
带给人无限惊喜和惊吓的3月
终于结束了
可能是3月用力过猛
到了4月份
二三线车企推出的车
普遍续航还在300公里以下
这几乎完全没有竞争力了
唯一能看的
是北汽推出的EU5
上个月刚被奇瑞迎头痛击的北汽
在EU5上显然是不敢放水了:
12.99-16.19万
但续航达到了415-450公里
5月份新能源车的成员中
迎来了一个逗比
那就是宝沃BXi7
自诩为BBBA的宝沃
也不忘赶一下电动车的潮流
这本来是件好事
问题是,续航里程308公里
补贴后28.50-30.50万
这个续航这个价格谁会买?
这早在年初
就已经没有竞争力了
5月份
除了宝沃搞了一台
“根本就没打算卖出去”的车以外
北汽EX360迎来了
过分轻敌的最终后果:
比亚迪元EV上市
7.99万-9.99万的价格区间完全相同不说
相比其他10万以内的电动车
元EV是少有的
给电池配上液冷装置的车型
简单说
比亚迪的程价比虽然不如奇瑞
但凭借电池液冷装置
元EV在冬天时的表现
可能会比其他风冷车型更好
技不如人,价也不如人
这下北汽的EX360
是真的很难卖出去了
有时候我们觉得
中国的电动汽车
尚处于骗补、不思进取的时期
但实际上也并非如此
从北汽EX360上市仅3个月就大大落后
我们就能看到
国内的电动车市场竞争有多激烈
江山代有人才出
只领风骚三两月
6月份
唯一能提的上市新车
是吉利帝豪GSe
补贴后12-15万
353公里续航
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我觉得这台车如果续航提升到401公里
会更好卖一些
GSe这台车虽然性价比不高
但是也是有它的意义的
它是国内自主品牌中
为数不多的紧凑级SUV
前面我们提到的元EV、EX360
都比它小一号
而宋EV虽然跟它是一个级别
但是价格上贵了许多
所以GSe卖的也很不错
至少在造车新势力正式宣战之前是如此
到了2018下半年
电动车市场的惨烈竞争仍然在持续着
第一个坐不住的
还是奇瑞
它拿出了第二个“大杀器”
这次还是拿小蚂蚁动刀
毕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
价格差不多的情况下
大一号的奔奔EV显然吸引力更大
所以在7月份
奇瑞又亮出必杀技:
提续航
把小蚂蚁从251公里提到了301公里
看上去性价比确实比奔奔高了一些
然而就在奇瑞以为自己下了血本
终于拿下了微型车和小型SUV级别的
性价比王座之时
让它万万没想到的是
椅子还没坐热
就被另一家
更不要命的公司赶了下来
这家公司,就是长城
中国最大的SUV制造商
制造了连续近60个月SUV销量第一的哈弗H6
也凭借好看的外观、上档次的内饰
让WEY系列在自主高端品牌打下一片江山
(这车是以老板魏建军的名字命名的
我们有机会再说)
面对新能源车的大潮
这家曾经不可一世的车企
原本选择了无视
可惜的是
这时代变得太快
当中国也开始像美国一样
施行新能源积分政策的时候
一招就彻底击垮了
长城单凭SUV市场增长的信心:
几乎一台新能源车都没有的长城
位居积分榜单负债之首——
倒数第一!
以每一辆电动车分值为3-5分计算
长城汽车仅2016年的
23.45万燃油消耗负积分
就需要卖出5-8万辆电动汽车才能抵偿
之后则需要更多
于是,在和宝马谈判不利的情况下
长城内部扶持了一个电动车项目
叫欧拉(ORA)
在我看来
欧拉唯一的目标
就是积分,积分,积分!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逼上梁山”吧?
欧拉拿出的第一台车
仍然延续了长城的风格
是一台跨界SUV
续航360公里
价格8.98-10.58万
这个成绩不好不差
不过和瑞虎3ex、比亚迪元EV比起来
iQ作为一台紧凑级的SUV
在续航里程不输于人的情况下
凭借着更大的空间
向奇瑞、比亚迪吹响了进攻的号角
——别急欧拉iQ只是个开始
好戏在年底
我们晚一点再来看
乏善可陈的第三季度
终于快过去了
从9月份开始
造车新势力们开始登上舞台
最先来的,是威马汽车
作为一台紧凑级SUV
中配13.98万,续航400公里
再加上更高、更全的配置
直接让很多人将吉利的帝豪GSe
从自己的选车名单中划了出去
没想到
吉利也体验了一把过山车的感觉
从领先上市到略微落伍
吉利的帝豪GSe也只用了3个月
同月上市的
还有一个合资车——
轩逸纯电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来了一个
搅局的合资车时
却惊喜地发现
15.90-16.90万的价格
只有338公里续航
加上没有电动车的提速
无比短的后排座椅
以及连“语音智障”都称不上的语音助手
我觉得可以直接放弃了
到了10月份
长安带着它的新款逸动EV
登上了舞台
11.79-12.99万
430公里的续航
使得它成为了A级电动车中
程价比最高的一款
其实说起逸动EV
去年的逸动也差不多要10来万
但是续航里程只有可怜的200公里
价格没怎么变,续航翻了2倍
这就是市场竞争的惨烈
11月
作为负积分大户的长城
终于祭出了法宝——
价格战
在我看来,对于长城这种公司来说
它不需要电动车的利润
它只需要大量的积分
因此长城要做的事情很简单
低价倾销,赚取积分
作为长城打出的第二张牌
欧拉iQ推出了高续航版
401公里续航
配上9.28-10.88万的价格
简直是价格屠夫!
为了积分,长城已经杀到眼红
前几个月我还在惊叹
瑞虎3 xe480版的高程价比
今天瑞虎在大小、外观和配置上
已经全面落败于欧拉
这就是电动汽车的2018魔咒
没有人能活过半年
到了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
剩余的造车新势力也纷纷登场:
小鹏推出了G3
主打智能化
配置很高,车也很好看
很多细节上
对年轻人、新手、女司机都很友好
唯一的缺点是
360公里的续航
可能会让小鹏在2019年的战争中吃亏
蔚来推出了ES6和6座版ES8
并为ES8提供了电池升级方案
ES8续航不足的问题
正在逐渐得到弥补
而全国各地高速上的换电站
也正在有条不紊的建造中
李斌应该能放松一下了
2018年的最后几天
长城汽车给予了奇瑞和长安最后一击
微型车欧拉R1
4门4座
351公里续航
6.88-7.58万
彻底将奇瑞全方位拉下了性价比神坛
可能也没想到
跌倒的这一幕会来得这么快
而1个月提升100公里续航的神话
曾经那样技惊四座
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讲到这里
2018年的故事基本讲完了
即使是在国家补贴退坡的2018年
即使是在车市连续增长10年后
首次出现下滑的2018年
即使是在整个大环境
算不上很好的2018年
中国新能源销量却上涨了近80%
我称2018年为
“中国新能源车元年”
在这一年里
之前饱受质疑的新造车势力
正式开始交付量产车;
在这一年里
之前沉浸在骗补风波里的车企们
争先恐后攻破难关 提高续航;
在这一年里
中国新能源销量突破100万辆
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
但同样也是在这一年里
整个新能源车市场风云涌动
上市、淘汰、崛起、跌落
我们亲眼目睹着这一切
悄无声息又声势浩大地发生着
这一年
就是新能源车的血泪史
但是也是在这样的惨烈之中
能杀出一条血路的
方为真英雄
等我们再过10年回来看
这样的惨烈之中
也许正在孕育着
另两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字:
繁荣
一切繁荣的先机
都是从惨烈的牺牲开始
你也许会问
我是不是漏掉了很多车?
是的,在持续的大战中
成功交付并成为主角的
毕竟是少数
最后要说一件事
虽然力帆汽车一直在努力挣扎
但最后还是以6.5亿的价格
将自己的一个生产资质出售给了车和家
长江后浪推前浪
或许这才是部分传统车企最好的出路
就像江淮代工蔚来
海马代工小鹏
你如果不将自己颠覆
这个世界终有一天会颠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