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一度被列入“恶名市场”名单,直到2012年12月14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特别301报告》将其移除。
阿里之所以被从名单中移除,对方给出的理由是,“过去一年间阿里做出了引人注目的努力,与版权所有者或行业组织展开了直接的合作,对其网站上的假货展开清理。”
是的,阿里一直在强调自己对打假的态度和努力。阿里官方的说法是,2014年前三季度,阿里主动下架了9000多万件商品,90%以上的问题是通过阿里系统主动发现的问题。这一年,阿里还从对商家的监控延伸至对自然人的追踪,从商品和自然人等多个维度,利用大数据打假。
从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阿里集团在消费者保障及打假方面的投入已经超10亿元人民币。再看阿里打假成员组织,组长陆兆禧,副组长邵晓峰,专职员工2000多人,明年将追加200人。邵说,阿里对打假不设资源上限,需要多少人用多少人,需要多少钱用多少钱。通过大数据的挖掘结果,派出很多小组,调查假货产业链。时机成熟,阿里还将定期公布售假地图,与外界分享数据。
但是阿里所做出的努力,并不完全等同于业绩,甚至打假本身就很难有数据或标准来衡量效果。“电商更容易滋生假货”的论调不时被抛出,就在阿里组织的网络交易平台打假工作汇报会召开前两天,央视还在《每周质量报告》中,明确指出用户从淘宝和天猫平台买到假冒亚麻汽车坐垫。
阿里的态度倒也坦诚,“我们不需要探讨有没有假货,而是探讨怎么打假。”2015年,阿里对假货的态度是零容忍,关键是建立打假机制,让假货暴露在太阳底下。
与政府方面,2014年质监部门与电商平台的合作更进一步。国家质监总局在杭州成立了“国家质监总局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风险监测中心”,阿里巴巴集团配合中心进行网络商品监管与抽检。
与知识产权权利人的联动层面,阿里建立了知识产权线上维权通道——“IPR投诉平台”。该平台集合了权利人资质提交验证,权属备份,反通知处理,数据分析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目前已经有超过5.6万权利人注册使用。今年前三季度,该系统共受理了各类权利人投诉近54万单,删除近600万件涉嫌侵犯商标权、著作权及专利权的商品。
至于阿里自身,就是不断运用互联网的优势即所谓大数据。比如,通过智能图像识别、数据抓取与交叉分析、智能追踪、大数据建模系统等技术,将假货从10亿量级的在线商品中捞取出来。近年来,阿里巴巴开发的文本识别引擎将关键词过滤升级为语法语义分析,同时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取代了人工搜索和经验判断。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息排查平台,对全网10亿级的商品数据进行全量检索和处置,支持多达60个维度的组合条件筛选,每天消息处理量2亿以上。
但是邵晓峰说,这套识别原理不能对外公布,售假卖家也在规避被发现的手段。即使阿里通过大数据发现了卖家在涉假,要想证明对方真的是在售假,不一定能拿出证据。“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复杂的东西,攻防双方是在不断博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