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你的品牌发展遇到“温水青蛙效应”吗

其中有17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位的制造产业大国,国际知名品牌寥寥无几。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品牌能够进入全球最有价值的100个品牌之列,而且近年来国内市场上知名度高、时尚性强、诱惑力大的国际品牌蜂拥而至,品牌并购愈演愈烈,严重挤压了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

其实,这对自主品牌发展是一次重大机遇:

一是,金融危机导致全球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同程度的下降,而由于商品吉芬效应的存在,使具有价格优势的国内自主品牌产品反而获得了强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正如上世纪石油危机造就了日本汽车品牌一样,我国的自主品牌完全可以把本次经济危机作为契机,专注品牌、调整战略、找准定位、深挖渠道,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不管是经济产业发展,还是企业事业发展,均到了一个为向更高阶段跨越“歇歇脚”的时候,恰恰金融危机来了,这也为自主品牌企业在国际市场订单萎缩的情况下,腾出时间和精力进行内部挖潜和塑造品牌提供了大好机会。

三是,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扩大内需的政策,同时国际市场人才、技术价格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大幅下降,极具潜力的国内市场加上国际人才、国际技术向国内的转移,无疑为国内企业创新发展和打造自主品牌创造了重大机遇。

然而,品牌发展是一个学习提升的过程,无法简单地模仿或超越。首先要了解品牌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即品牌发展四要素:

一是从代工制造(OEM)到品牌制造(OBM)。在金融危机中吉芬效应的影响下,企业要突出自主品牌的高性价比,这是实现OEM到OBM跃升的关键。

二是从知名度宣传到美誉度打造。企业要利用金融危机“歇歇脚”的机会,认真研究品牌发展所处阶段,避免仅停留在知名度宣传而忽略美誉度打造,同时也要避免没有知名品度就去追逐美誉度的不切实际的品牌跨越。

三是从注重产品质量到体现文化内涵。金融危机的背后是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危机,因此抓住中国文化本质特点成为当前自主品牌塑造文化内涵的关键。

四是从企业产业集聚到区域品牌培育。

由于劳动力无限供给以及土地等资源价格的比较优势,过去我们的经济增长模式以简单粗放为主导,而发展初期所形成的路径依赖,使我国许多企业缺乏自主品牌建设的意识和动力,甚至相当部分制造企业还在为当前“山寨”兴起而沾沾自喜。加之,国内自主品牌的消费文化尚未形成规模,自主品牌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企业自发的自主品牌建设缓慢而漫长。

自主品牌建设的主体是企业,但政府的作用决不容忽视。例如,美国以建规立制保护和支持本土品牌,日本以“品牌发展育成事业”培育具有独具文化或地域特色的自主品牌,韩国以强化扶持工业设计推动自主品牌的创新发展。

要清醒地看到,我国自主品牌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企业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政府政策大力支持。当前,我们要利用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自主品牌发展机遇,制定针对性政策措施,促进自主品牌群体崛起,避免我国品牌发展的“温水青蛙效应”。

鉴于此,政府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上加大力度:

一是实施首购。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首购政策,将自主品牌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切实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以政府姿态来引导先进,带动后发企业自主品牌建设由“漫步走”转向“快步跑”。

二是优化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犯品牌企业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和侵犯商业秘密的犯罪活动。规范外资企业对自主品牌的跨国并购,引导品牌企业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以维护品牌所有者的权益来抵消自主品牌建设由低级迈向高级的转换成本。

三是扩大扶持。自主品牌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有形产品的品牌培育拓展至扶持品牌的商业模式创新,从单纯个体的品牌培育扩大到扶持区域品牌的打造推广。

四是制定措施。针对当前金融危机下自主品牌建设中的具体问题研究制定具体措施,例如,可研究临时性的自主品牌培育专项资金、自主品牌国际推介等专项措施,帮助解决金融危机下企业盈利减少而导致自主品牌建设资金缺乏、推介宣传力度不足的困境。

五是完善组织。构建促进自主品牌发展的各级机构和组织,由其起草自主品牌发展的政策措施,监控自主品牌发展动态,发挥政府对企业创名牌活动的引导、服务和保护作用。以明确具体机构和组织来落实政府扶持自主品牌发展的各项工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温水  温水词条  青蛙  青蛙词条  效应  效应词条  遇到  遇到词条  品牌  品牌词条  
品牌管理

 产品营销之如何提炼产品卖点

 产品,作为品牌价值的直接载体,承担着连接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重要责任,是满足消费者直接需求的根本。作为一家企业的核心赢利点,如果你的产品没有卖点,该怎么办?  ...(展开)

品牌管理

 曾经的惠普,曾经的起起落落

 作为久负盛名的标志性科技企业,惠普已一分为二,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但从最新的收益报告来看,我们还无法判断这两家公司究竟哪一个能重现惠普昔日的光辉。  这也是一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