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节前夕,腾讯的财付通和阿里巴巴的余额宝对阵达到了高潮,6%~7%的年化收益率让网民瞬间将资产从银行搬到了互联网公司 。于是在金融领域,颠覆型的创新者终于到来。从事电子商务支付结算的支付宝和从事社交的微信在金融领域创新的资本并非仅仅取决于雄厚的经济实力,更在于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数据信息流。
于是,一个新型的商业规则诞生了:控制信息流以控制支付流,控制支付流以控制资金流;获得网络接入权胜过资本所有权,获得数据投入量胜过资金投入量,这一竞争逻辑在于如何加速把信息和数据流量转化为客户网络关系沉淀,锁定企业和用户关系。
面对层出不穷的互联网创新,身处其中的人常面临危机、焦虑和困惑。学者要做的事是厘清创新的脉络,从来源、发展到趋势,把局部、散点式的创新应用梳理成一个完整的架构,不仅仅让身处其中的创新者看到自己的位置和竞争者的位置,也为还在赛场之外的挑战者提供一条超速的赛道。
《支付革命》便是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中。上海信息中心副主任马梅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朱晓明等一批作者试图解释为什么当年银行看不上的苦力活——第三方支付结算今天成长为行业大鳄,反过来也将夺取他们的传统业务。从“小支付”到“大金融”,从单一的支付结算业务走向代理销售、担保乃至融资业务,从传统银行不愿服务的低端客户入手,完成了克里斯滕森式 的蚁族创新,一举打入主流市场。
十八大提出发展普惠金融,朱晓明理解的“普”应该是较之于正规银行更为便利、快捷的金融 网金融因其特有的优势,作为普惠金融的一种形式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惠”字之解在于互联网金融的支付结算、资金融 通都可以在网络上直接实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可以大幅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在研究中学者们发现,泛账户是个趋势。银行是金融属性的账户,但也可以朝非银行账户发展,既然淘宝上的交易账户可以发展出支付需求,银行的金融账户也可以开发成交易账户,于是有了建设银行做商务的尝试,而有着庞大电信账户资源的企业也不会放过这一良机,同样可以开发出账户的金融属性。
在数字平台上,原先只能由银行从事的贷款业务扩展到第三方支付机构。因为大数据,从事第三方支付的企业从给银行做IT管理起家,掌握了用户的非资金交易的行为和网上的行为,可以辨析用户的存贷需求,而且每个账户的行为都是可记录的,这为支付公司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信用分析方法,从以往银行基于用户的资产和固定收入来做信用分析,转向通过网上的交易流水来进 行信用评价,这就是金融创新的基础。
此外,以往处于信息弱势的用户也在因网络技术而获得话语权。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 处理信息。处于信息弱势、分散孤立、消极被动的消费者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制造和服务的生产过程。其结果是,“互联网业决定权在用户手上,用户是最终和最挑剔的裁判员”,这让原本以企业为中心的产销格局,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全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