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60周年,茅台被国家领导人封为“国酒”34年,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70大寿。
在茅台镇80多平方米的旧单元楼里,“就摆了5桌酒席,宴请的都是亲朋好友,就算庆祝啦!”9月中旬,绕道济南的季老在酒桌上一笑而过。他此行的目的地,是茅台位于河北昌黎的葡萄酒生产基地。
有人称,茅台酒比造原子弹还困难。今年,和共和国一同经历大寿的季克良却很欣慰:去年,茅台酒产量首次突破两万吨,集团实现销售上百亿元。如今,茅台股价稳居中国第一高价股,高达160多元,品牌价值达440亿元!
“茅台太神秘了!它的谜还有待解开。”在济南,两度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的季克良说。
今年,贵州省政府出台了《贵州省白酒产业振兴计划》,到2011年力争全省白酒产量达到50万吨,酱香之首茅台,自然功不可没。
从200多吨产能到两万吨,茅台人用了50年。那么从两万吨到4万吨,茅台将用多少年?茅台,“让工薪阶层都买得起的酒”,能否突破千元大关?这些谜,都有待一一解开。
酒香不怕巷子深
没有一种白酒,离开了当地就无法生产,唯有茅台。
茅台集团总经理袁仁国和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有一段对话。张瑞敏问:“你们茅台酒多长时间能出一瓶?”袁仁国回答:“我们5年出一瓶。”张瑞敏说:“我们海尔的产品5分钟出一台。”
这揭示了茅台酒的独特工艺。
“和其他白酒生产企业相比,茅台的难度更大。一是交通极不方便,不仅高速公路没通,更没有铁路、航空和水运。要发展相当不易。”季克良说。记者曾从贵阳坐汽车出发到仁怀市,长达7个小时的车程,中途到遵义后就没有高速路了,遵义到仁怀90公路的山路要颠簸4个小时,再从仁怀倒小巴车到茅台镇(明代称茅台村),还有15公里的山路。
“二是茅台的工艺非常复杂,出酒很难,是5年以后的事情。”他说。国内一般白酒酿造,一年四季都可以投料生产。而起源于西汉的茅台酒,一年一个生产周期,同一批原料,九次蒸煮,七次取酒,再加上至少五年的陈酿和勾兑,才能进入市场。
被称为中国“酒核”的赤水河现象独特,每年只有一段时间河水清澈,茅台就是用这时的水酿造,据专家化验,茅台酒中含有上千种微生物,至今有七成无法断定其种类和成分。茅台曾在遵义搞了10年的异地实验,以失败告终。“要完全弄清楚茅台还早着呢,去年茅台测出963种色谱峰,能够定性的为873种——这是茅台香气成分的构成数量。”白酒专家于桥说。
为了弄懂茅台,从1952年三家烧酒坊华茅、王茅和赖茅公私合营,组建茅台酒厂开始,到90年代末,几代茅台人把重心放在了技术上。
“为了继承传统工艺,当时茅台酒厂的劳动强度很大,一天工作长达10多个小时,一个人每天要搬运2万多斤东西,夏天衣服从来没干过。”到现在,季克良还记得,1964年大学毕业分到茅台酒厂,当时的党委书记就住在油毛毡铺就的屋子里,茅台酒瓶做墙,没有灶和自来水,更谈不上卫生间。副厂长则和工人住在一起,还有厂里的领导,长达12年没有一家办公室,成了现在时兴的“拎包族”。
“郑义兴厂长留下了特殊工艺,李兴发老厂长提出了茅台的三种香:酱香、纯甜和窖底香。”季克良谈起他们,如数家珍。
而身兼总工程师的季克良对茅台技术上的最大贡献,是在全国第一次发表了论文《我们是如何勾酒的》,成为了中国酿酒史上的里程碑。
只要见过季克良的人就知道,他的鼻子似鹰钩,略长。据说烟草大王储时健当年只要把烟拿到鼻子前一闻,就知道这支烟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季克良的鼻子也不得了,曾有好事者同时拿出7种白酒让他鉴别,季克良只需在每个杯子抿一小口,就能说出各自的名称、产地、原料等。有人建议他为这只鼻子买保险,据说最初是20万元保额,后攀升至20亿元。
以至于季老的夫人徐英曾说:“如果不是搞行政职务,季克良可能会搞出更多的新产品。”
197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将茅台酒正式宣布为“国酒”,不仅因为茅台曾有为红军战士疗伤的优良传统,被多位国家领导人钦点,还因为茅台因质量提升,已成为世界名酒。
皇帝的女儿也愁嫁
然而,到了1997年,皇帝的女儿也开始愁嫁,茅台卖不动了。
季克良至今还记得,过去茅台酒厂只有开票的、收钱的和发货的,不需要跑市场的。在金融风暴之前,茅台酒厂车水马龙,就是一天批的条子,转一个条子就不得了。买一箱酒最多就能赚一千块钱,所以批到十箱就是万元户。那排队的人多得不得了。
那时,贵州的酒厂几乎全军覆没,茅台酒厂也到了生死关头,全年的销售任务到7月才完成1/3。到1998年,茅台酒的产量和经济规模都不如浓香型和清香型白酒厂,在全国的排位甚至跌到第五、第六、第七。
从作坊酒起步到工业酒阶段的茅台,面临着质的飞跃——必须从官商、坐商变成行商。
改革首先从领导任命上开始。1998年5月,袁仁国从茅台酒厂副总经理提为总经理,季克良仍担任董事长兼党委书记,产销两头终于并重,茅台的历任技术型领导向营销型领导转型。
“既然提出以市场为中心,我们就在全国招聘营销人员,现在茅台集团不差发酵专业的人才,还在继续培养营销队伍。”季克良说。
茅台酒厂二三十名中层干部,从大娄山脉深处走出去,奔赴全国20多个城市推销茅台。机制的彻底转变,让茅台酒厂全年的销售任务5个月时间就完成了。
1999年到2001年,茅台酒厂三年实现销售收入49亿元,实现利税25亿元,人均创利税及销售收入利税率均居行业榜首,被经济学界称为“茅台现象”。
茅台的价格也一步步上涨。“2004年前,茅台酒的出厂价和市场批发价、零售价差距很小,到2005年,有的企业提价很快,一年提了好几次,出厂价和市场价都超过我们。以后,尽管别的名酒出厂价超过我们,但市场价却比我们低。这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季克良说。
他解释,2005年以后,茅台的消费群体增多,但由于工艺的限制茅台酒的供应量又上不去,所以市场价起来了,出厂价和批发价之间的差距也拉开,经销商盈利多了,积极性也提高了。
“我曾经说过,要让茅台酒成为工薪阶层逢年过节喝得起的酒。至于价格是否还上调,这是企业商业机密,也要看市场情况。”他说。
市场供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茅台酒的产量。今年,贵州省政府出台了《贵州省白酒产业振兴计划》,到2011年力争全省白酒产量达到50万吨,即每年新增白酒产能5万吨以上,茅台集团计划斥资200亿元,在未来5至10年将产量扩大近一倍,达到4万吨。去年,2万吨茅台酒上市。
“1958年,毛主席问贵州省长,既然有那么多神水,能不能把茅台酒搞到1万吨?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到2003年,茅台酒实现了1万吨产能。但从1991年销售1000吨茅台酒,10多年才翻了10倍。至于什么时候实现4万吨产能,现在还不好说。”季克良说。
但可以肯定的是,茅台还要加大产销力度,加大年份酒的开发,填补营销短板,把国酒做大。临走前,季克良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