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报融资金额、用户数据在国内创业圈已是陈规陋习。一般融资金额的水分到底有多少?为什么要报假?会有什么后果?为此,36氪匿名采访了一位圈内投资人,整理出以下几条观点:
1,融资金额的夸大,一般最常见的方式就是人民币说成美元,也就是×6,不过×3,×4,×5 的情况也比较常见。主要还是看乘出来的数字是不是漂亮。
2,除了融资,用户数据、收入、盈利也很有被夸大的可能。
3,为什么被夸大,这得从动机出发。对于创业者来说,夸大能够很好地吸引投资机构的注意(一般不会对下一轮的实际估值造成影响,纸包不住火)、给投资机构造成压力、获得市场用户以及合作伙伴的信赖(尤其是一些 O2O 领域的创业公司需要传统商家伙伴,这部分人比较好“骗”)。
4,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某漫画应用,之前爆出拿了腾讯的 3000 万元投资,最后这事好像不了了之。估计是融资在还没敲定的情况下(在 TS、DD 阶段都有可能,或者是还没过最后的投决会)就报出来。一方面给腾讯压力,另一方面也给其他想进入的投资机构吸引力。另一个例子,前端时间深圳某移动医疗项目被爆出年收入 1.6 个亿,投资人纷纷杀到深圳。发现这个数字完全被夸张了,但也没低到离谱,估计也就 2000 多万。这样看来项目本身还是不错的,投资人也没立马就走。最后该项目还是成功拿到了融资。
5,对于投资人来说,报道动机往往是增加品牌影响力。据说还有财务上的一些深层次原因。是投资圈的秘辛,他不愿意多说。
6,对于媒体人来说,不少媒体为了抢消息也会捕风捉影,道听途说,最后免费为很多公司打了广告。
7,另外一个深层次原因是,对于融资消息,媒体人都愿意把目光聚集到金额数字上。实际上衡量融资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债转股、股权激励等融资条约的引入使得单纯一个数字难以衡量一轮融资。除了拿钱,创业者还看中投资机构的资源。资源也是没办法量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