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企业重组服务的前景和挑战

  十年前,“重组管理”在公众心目中是一个明确、具体的概念,人们听到这个词就会想到这样一幅画面:重组专家如黑衣死神般降临不幸的企业,挥起镰刀裁掉几千员工,再用看似新鲜的金融工程技术重整公司结构,最后带着丰厚酬金飘然离去,留下一个杠杆率极高的空壳。

  幸运的是,重组管理的理念在过去十年间有所扩展,并发展出一套新的行为准则,强调保留股东价值和利益相关者价值,并尽可能保护就业。如今,更为广义的重建管理理念已经形成。

  然而,尽管重建管理在美国和欧洲已得到广泛应用,在中国却依然停留在起步阶段。重建管理难以进入中国,主要有两个障碍:一、收集企业信息难度较大;二、法制透明度较低。近年来,中国在制度方面确实有一定进步,例如2007年出台的《破产法》使司法机关可以对企业施用类似于美国《破产法》第11章规定的破产重整程序。但在实际操作中,法庭往往不愿意违背政府官员的意愿,而这些官员通常倾向于让大公司简单吞并小公司,在公共领域之外解决商业问题。

  近年来,中国一直未曾遭遇严重的经济滑坡,因此中国企业能够比较轻松地保持良好运营状况。但是,大多数重建及改造方面的专家都坚信,中国经济最终必将经历成熟市场常见的经济周期。一旦经济出现萧条,就会有更多的企业需要重组

  那么,哪些情况需要重组服务呢?最耳熟能详的就是那些超大规模的重组案例。例如,2007年通用汽车重组,对整个国家和区域经济都带来了潜在影响。在这一案例中,政府仍然是关键参与者,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我们很难用数字界定重组的规模,但一般而言,年收入8亿美元的公司重组可称为大规模重组,年收入在100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重组则称为超大规模重组,可能持续数年之久。

  在中国,短期内的大部分重组需求可能仍将来自国际企业。规模最大的本土企业(一般是国有企业)的重组仍然不会进入公共视野,尽管一些专业服务公司可能秘密参与相关程序,但主要操作仍将在幕后完成。

  与中国的高端市场相比,重组服务在中端市场的前景更加诱人。一个典型的中端市场重组会聘请一位高级重组管理专家,以总经理或首席执行官的身份指挥全局。虽然中型重组也会像大型重组一样聘用银行、法律、会计和咨询方面的专家,但通常会遵循按需原则和高度集中原则。这种重组可能涉及整个企业,也可能涉及个别部门,甚至只涉及某一产品线或服务线。引发中端市场危机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问题包括产品开发薄弱、市场营销不利、新设备和人力投资不足,也包括竞争对手或新兴技术的突然袭击。

  在中国,较大的中端市场企业可能会涉及一些政治敏感性问题。重组服务或许能在某些省份得到接纳,但另一些省份往往并不欢迎外来者插手省内企业的财务危机。对受过专业训练的重组经理而言,规模较小的中国企业或私有企业可能提供更多的机会,尤其是那些被认为对中国未来创新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行业。据亚洲转型和重建协会表示,几位协会会员正在为中国私有企业提供服务,这些企业的年收益在2千万到8千万美元之间。

  重建管理的另一个领域是小范围内的问题排查和解决。有时,一个目的明确的纠正方案就能稳定公司,使公司恢复正常运作。此类重组管理往往政治敏感度较低(除非涉及到公司中的人际关系,这个问题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很棘手)。有时候,中国企业可能更愿意让外部专家来排查问题,以避免一些政治后果,这种情况就是重建管理服务业的好机会。

  对于那些有兴趣、有毅力且有能力在这一领域获得成功的人士而言,重建管理是一片肥田沃土。在现今的经济环境下,对企业重组专家及从业者的需求很可能长期存在。不过,中国持续经济放缓是否会导致企业采取重组措施仍有待观察。新任领导人可能继续推进改革,提高企业透明度,从而促使企业增强管理效力、提高运作效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企业重组服务的前景和挑战  重组  重组词条  前景  前景词条  挑战  挑战词条  中国企业  中国企业词条  服务  服务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