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期间,在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里,很多人开始祭奠起逝去的软件或者网站。实际上,中国的互联网刚刚度过了20年岁月,远远没有到回忆的时节,但怀旧风还是提前到来。
现在这一代人,伴随着电脑与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是70后,如果是70年代初或者60年代尾出生的上过大学的人,大都经历了互联网从幼稚到成熟的全过程。那些当年风云人物和流行的应用,很多都已经成为了历史遗迹,甚至很多80后们都闻所未闻。
我们不想去翻出太多的陈年旧账,让年轻一代挖空心思的想象当年的互联网蛮荒,但还是可以总结一下,这些网络成败的经验教训,他们都是怎样离开的?
1、战略不清,一头撞死
有些公司,在建立之后就陷入到纷繁的争斗中,不管是在股权上还是战略上,屡次调整,错失好局,眼睁睁看着大好的事业毁于一旦。比如,8848这家号称中国最早的电子商务网站,在当时的股市,只要与之关联的都曾经创造奇迹,可是在公司业务发展上多次调整,从B2C到B2C到系统集成,结果郁郁而终。
2、遭遇微创,山寨居上
与腾讯的历史息息相关的都是很多当年很多耳熟能详的业务,比如OICQ,比如联众,甚至也包括MSN,最后都在不断被模仿中倒下了。腾讯并不是一家只会抄袭的公司,在很多业务的细节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每一次的细小的创新都深深的刻在中国人的心坎上。不过,到了2010年之后,腾讯就再也没有干掉过一家公司的创新业务,即便自己后来居上做到了最大,但其初始的创新者依然能生存,甚至有些还活的很好。
3、外来和尚,本土替代
中国的大多数互联网业务都不是本土首创,几乎全部都有其美国化的创始者,但那些最早到中国来的美国互联网业务却没有一家能够在中国扎下根。最典型的就是雅虎,等到了中国化的新浪、搜狐、网易等崛起之后,那些西方门户就都离开了中国人的视野。
4、技术突变,无奈退场
互联网是典型的技术推动型产业,任何一次技术上的大变革都会创造出新的领军企业和应用,也会让原来的弄潮儿溺水而亡。最典型的,莫过于运营商当年雄心勃勃的WAP,还有依托WAP兴起的移动端网站,当智能手机和3G/4G网络到来的时候,他们都已经或正在成为历史遗迹。
5、商业模式,彻底颠覆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一直在被摸索,一旦有强人或者强公司杀入,每次都会掀起一轮风波大战,而低价或者免费的模式却总是会占据上风,倒下的总会是那些收费的。360的免费杀毒让杀毒软件们几乎在一年之内就隐退江湖,而淘宝的免费更是让拥有美国后台的易趣识趣的选择了退出。
6、弹尽粮绝,当场阵亡
互联网是需要烧钱的,剩者为王几乎成了最近几年生存的潜规则。很多网站在火红的时候就因为缺钱而被收购,剩下的往往会逐渐沉寂,特别是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时候更是如此。团购网站经历过一轮,2000年的时候更是一大批倒下,最近的案例自然是除了打车软件。
7、竞争失利,战略放弃
互联网的应用在初期往往是万马奔腾,只要是被大家普遍看到的,大公司都要做,很多在后期会逐渐的选择放弃,也是公司战略收缩的一种方式。比如博客、微博等等都是,最早是新浪搜狐腾讯等等都在做,后来逐渐就剩下了新浪一家,电商也大体经历了类似的路线。
8、大兵压境,被人吞并
互联网的初期还是草莽时代,大大小小的公司并力,很难有谁能彻底的吃掉谁,可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大公司越来越强大,资本的力量也越来越强悍。很多小公司在一个领域发展起来,一旦被大公司看好,就会被强行收购,或者也会被大公司出一个类似的产品将其干掉。这样的例子在中国不胜枚举。当然,很多创业者将手头的公司卖掉,也并非失败。
9、非正常死亡
有一种互联网公司的离开比较特殊,属于突然死亡法。当然,这种里面也分为两种,一是被拿下的,还有一种是不堪凌辱而自我离开的。如果是因作恶而被干掉,属于咎由自取,如果是没作恶却也被干掉,就有些凄凉。不管怎样,这种非正常死亡都令人痛心,还是越少越好。【作者:马继华 来源:价值中国】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MBA智库资讯微信公众平台:mbalib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