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男,1985年,考入原华中理工大学(即现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1992年,研究生第二年的时候李一男在华为实习,1993年6月,毕业后即加入了华为。
李一男,两天时间升任华为工程师、半个月升任主任工程师、半年升任中央研究部副总经理、两年被提拔为华为公司总工程师,中央研究部总裁、27岁坐上了华为公司的副总裁宝座。任正非非常器重李一男,可见一斑。
在李一男刚刚到华为时,负责一个项目,申请20万的经费,对于不宽裕的华为公司而言,20万是一笔在当时不小的开支,但是任正非同意了,后来因为市场波动,20万打了水漂,任正非并没有责怪李一男,依旧倚重他,栽培他。正是任正非这种适度包容下属犯错的态度,收服了李一男的心。
这时,李一男与任正非的关系如父子一般。然而由于调动职位培养的问题,没有及时与任正非有效沟通,李一男最终选择离开培养他的华为,实现他的抱负。
第一部分:港湾出走
2000年底,当时就任于华为副总裁的李一男离开华为,成立港湾网络,公司成立之初,50%的中层都来自于华为。
2001年,李一男创办一年的港湾网络,获得了6100万美元风险投资资金。
2002年,对香港一运营商业务的争夺,成为华为与港湾彻底交恶的导火索,引爆了华为与港湾之战。此后,华为开始对港湾痛下杀手。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大肆从港湾挖产品、项目、人员。“这个项目组当时在华为被称为‘打港办’。就是为了全面打击港湾的业务。”但凡港湾竞标的项目,华为一定自损一千伤敌八百。
2004年开始,华为对港湾展开猛烈打击,甚至不惜“零利润”和港湾每单必争,导致港湾发展放缓,利润下降,进而其在纳斯达克的IPO失败。
2005年,港湾高层和西门子接触,寻求出售资产。
2005年9月初,西门子开始派驻团队进驻港湾,洽谈谈判条件。但当月,华为即正式向港湾发送律师函,声称港湾侵犯了华为的知识产权。
2005年10月,西门子开始低调处理收购港湾的计划。
2006年开始,西门子和港湾的收购计划一拖再拖,最终无疾而终。
2006年6月6日,华为以收购港湾核心业务的形式化解了与港湾的冲突。
第二部分:相爱相杀
华为收服港湾,可堪教科书一般的经典商战案例,分别采用,端掉核心部,长期挖人战,零利润甚至是亏钱抢合同的“焦土战略”,通过知识产权诉讼断了其他公司收购港湾的念想。
华为收购港湾,港湾最开始是不愿意的,所以华为开始直击核心部门,将整个核心部门全部挖走,乱了港湾的军心。
“十一”长假以后,港湾深圳研究所人心浮动,是因公司内部盛传的一个消息,华为的一个工作组跟踪港湾深圳研究所一个“语音接入研发小组”抵达日本,该港湾“语音接入研发小组”正在日本与NEC进行项目合作,华为工作组逐个接触港湾研发小组的成员,逐个击破,直至成功挖角。华为一掷千金,给港湾研发组的成员开出高价码,而该团队成员共有20多人,华为总共为此开出约1000万元的筹码。
这时,李一男当机亲临深圳,一边安抚港湾深圳研究所的其他成员,另一边计划从北京调技术骨干到深圳,并招募新人才,重新打造深圳研究所的语音接入技术团队。
2,五年挖人混战
近5年的时间,华为与港湾,相互“挖角”不断,上演了一出属于华为和港湾的爱恨情仇,相爱相杀。2001年初,任正非是支持李一男创立港湾,同时支持港湾此后一年中成为华为两大分销总代理。然而好景不长,2002年港湾彻底另立门户,并带走华为数据产品线大批人马,因为人员的来来回回,去去留留,港湾与华为之间一直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挖角事件继续发酵,西门子忽然现身,要有收购港湾之意,这是华为不可能忍受的,如果西门子收购了港湾,意味着华为多一个非常强劲的竞争对手。
港湾公司在国际业务上有两个合作伙伴,数据业务是北电,语音接入技术就是西门子”。
随后, 港湾官方发言人说语音接入业务是公司业务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公司非常看重”。NGN语音技术是西门子的软肋,西门子选择此时有意与港湾走近,正是与港湾在基于IP的NGN语音接入技术上的储备有关,西门子欲通过合作借核心技术。所以华为才如此忌惮西门子收购港湾。
2005年9月,华为发信到港湾,要港湾解释对华为多项知识产权侵权事件,不然,不排除起诉可能。华为挖了港湾语音这个核心部门,又进行知识产权诉讼打击,西门子也就放弃了收购港湾。
第三部分:回归
2006年6月7日,华为在电子公告栏发布了一封给港湾员工的公开信,欢迎港湾回家。
2006年5月10日,任正非在杭州和港湾高层进行了一次比较深入的谈话,表示华为正处在全球历史性大发展的时期,如果港湾能回归,将是对中国科技史上的贡献。
“我们真诚地欢迎你们回来,在未来合作做大一点的事情。希望你们不要看眼前,不要背负太多的沉重的过去,要看未来、看发展。分分合合是历史的规律。何况患难夫妻也有生生死死、恩恩怨怨,无法白头的。” 任正非强调:“如果华为不能容港湾,何以容天下?”
对于华为来说,收购港湾,即是修炼内功,又是扩展核心业务能力,收购港湾不过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2006年9月,李一男回到深圳华为总部,出任“华为副总裁”,同年12月,华为任命李一男出任华为终端公司副总裁。2007年年末,李一男最终离开了华为。上演了一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吧。
华为花大价钱“培养”了一个对手,又亲自收服了这个对手,只有逐鹿中原,才知道鹿死谁手。有对手,也许是企业活下去的动力。大公司的气度是,我可以培养你,也可以打击你,但,我也可以容得下你。
所以真正的大公司,就是那句老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商业的狙击不可避免,但是,活下来,不只是勾心斗角,更多的是一种公司气度,也是公司的气势。
有一句话这样说:容不容得下我是你的气度,能不能让你容下是我的本事。华为有气度,港湾有本事。大公司的气度来源于实力,有实力就可以不动如山,泰山崩于前而纹丝不动。小公司如果有核心竞争力,以灵巧之术,也可与大公司一博。但,不论公司大小,重量级选手的策略最好是有后盾,有前锋。而小公司的拼搏与速度的灵活使用未必一定不能与大公司抗衡。
但最终决一胜负的,永远是一个公司的格局,也就是他想要什么,他能给什么,最后,他能得什么。港湾一开始是与华为合作,后面选择竞争,但因为受自身实力的影响,李一男最终还是没能得到他想要的。
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李一男终究是太知道彼而忘了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