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市场分析机构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供应商共销售了14.724亿部智能手机,其中华为(含荣耀)智能手机全年发货1.53亿台,全球份额突破10%,稳居全球前三。
华为手机出货量这么大,对其生产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除了部分产能外包之外,华为位于东莞松山湖的手机智能制造工厂功不可没。
扫描华为松山湖工厂
华为布局松山湖已有多年,位于北部片区的南方工厂又名华为机器有限公司,厂区门口每天有戴着墨镜、手持金属探测器的保安把守,黑色铁栅栏上每隔50米左右就装有1个摄像头。据悉,华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得很到位,连工程师等技术人员办公配套的柜子都是带密码锁的保险柜。厂区的员工分为两种,红带员工卡为正式员工,月薪最低位6000元以上,黄带的则为派遣工,起薪略低。
华为高端手机整个生产车间规模非常大,随处可见各种全球最先进的装机或检测设备,如印刷精度极高的美国原装进口超精准MPM双轨印刷机,世界领先的Camelot dispensing点胶机,全自动化机械手臂控制的整机测试、自动打螺钉机、自动压合机等自动化设备。手机的生产流程包括表面贴装单板、单板功能测试、组装、预加工、整机测试、包装全套产线,可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保证生产过程的一致性和产品质量,大大保证手机的高度可靠性。
诚然,这些看得见的高科技设备确实炫目,但真正的智能制造光靠自动化设备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实现智能柔性化生产,信息化的手段必不可少,要利用智能传感器、eLTE-U、NB-IoT等物联网无线技术,将机器人、工业设备随时随地接入网络,实时提取生产过程的海量数据。智能生产线还可以借助物联网平台进行预测性维护,避免故障停产,降低运营成本。
根据华为的公开资料透露,在华为松山湖工厂中,ABB的机器人已经与华为物联网技术中的eLTE-U方案完成了对接,能够及时回传ABB机器人状态和报警数据,为生产设备的预防性维护提供大数据通路。今后双方还将继续深化合作,在生产设备中配备集成了华为最新的eLTE-IoT模组的能耗采集模块,可将设备电压、电流和能源消耗情况回传,及时发现并处理空耗情况,减少能耗,打造绿色工厂;通过部署eLTE-U网络,可无线监控机器人和产线的情况,并实时回传监控视频,后续通过AR/VR的运用还可以进行远程诊断以及指导现场工人排障等;此外,华为通过将eLTE-U模组集成到ABB机器人,利用无线网络对机械臂进行远程和实时控制,可实现精益化、高效生产,打造数字化、自动化和绿色的生产园区。
听说华为智能工厂自从部署了智慧工厂解决方案后,生产效率提升30%,运营成本降低20%,能耗降低10%,果然犀利!
从数据到决策的智造之路
智能制造融合了传统制造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产品需求的动态响应、产品的快速开发与优化,在智能制造系统中,物联网技术功不可没,通过基于无线传感网络、RFID、传感器的现场数据采集应用,对生产现场进行实时监控,将与生产有关的各种数据实时传输给控制中心,上传给大数据系统并进行云计算。
曾获得世界经理人“2017中国十大管理实践”的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无锡工厂整个制造过程实现了智能化、数据化和自动化。例如,机器显示屏数据反映了机器生产的关键参数,操作员可对生产过程实时监管。操作员扫描二维码既可以自动确认材料是否最优使用,也为系统选择正确的工艺流程提供参考。
英飞凌无锡工厂的智能化改造是围绕“人机料法”4个核心要素展开:通过自动检查培训和认证确保合格人员操作机器并追踪;通过设备状态的自动监控和基于产品的参数自动调整,确保利用率和柔性; 100%物料使用追踪和高效利用;基于产品的制程程序的自动下载和参数调整,减少人为失误。在先进的智能自动化生产环境下,英飞凌无锡后道工厂实现了100%的材料和产品制造的可追踪性,生产周期也缩短了50%。
智造之路其实就是IT与OT融合,将各层级之间打通、贯穿的过程。许多不差钱的制造企业拥有MES、ERP、CRM、OA、财务管理等很多管理系统,但系统之间的数据并没有打通,数据之间的缺乏逻辑性,没有合适的分析工具,“数据财富”变成了“数据垃圾”,不利于企业做整体决策。通过物联网+智能制造,可以彻底打破“部门墙”,将企业运营所涉及的生产制造、资源管理、设备状态、环境、能耗、财务、物流、仓储、人员管理、供应商、客户关系等数据,统一上传到同一个数据库甚至云端,交给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行学习优化,根据企业的需求随时从这个一体化的数据库中调用数据进行分析,同时提升企业上下游的协同与整体决策能力。
“智造”的核心竞争力
从数据被采集到分析再到集成,从设备、边缘计算到云计算再到不同平台之间、跨越企业边界的云互联,数据在不断扩展空间,为制造企业赋能。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如何制定数据战略,才能把数据变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智能化工厂的精髓在于“数据”,通过智能化管理能够采集到所有相关产品的生产数据,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分析数据指导生产,更重要的是客户在任何时候发现问题,都可以找到这些产品的工艺参数,并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追溯。
华为战略Marketing总裁徐文伟在《决胜数字化转型》一文中指出,企业数字化转型首先要将资产数据化,其次要让数据流动起来产生价值,最重要的是产品模型化,为核心产品构建数据模型,实现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双向沟通和反馈闭环,最大化数据的价值。
笔者曾采访过吉利集团CIO丁国祥,他分享了吉利的智能制造理念和数字化转型思考后,建议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应该分三段走:
第一阶段,业务的起步时期,信息化系统主要为了支撑公司的各项业务,相对来说比较零散。
第二阶段,业务走向成熟,公司各项职能规划也基本定型,这时SAP实施进入深化运用时期,并在制造、研发和营销领域部署了业内领先的专业化系统。
第三阶段,随着产品线日益丰富、业务规模逐渐变大以及国际化发展起步,信息系统要支持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支持业务模式的创新,支持企业国际化,支持企业的高效、敏捷运作,支持企业的数据化转型等等。
目前,中国制造企业的智能化还处于探索阶段,大企业有资本实力,可以通过收购国外技术、企业或引进先进生产线,快速实现智能化升级。中小型企业也不得不在“智造”方面加快步伐,在各个细分行业中智能化改造的方案层出不穷,实现降低成本并提高企业生产运营效率。华为、英飞凌、吉利智能制造工厂的成功案例,给中小企业的智能化改造以更多启发,并从中摸索出一条独特的“智造之路”。
文 / 叶飒
来源 / 世界经理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