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整天都会看到各种讨论人性的问题,诸如“穷人与富人的差距”、什么“情商决定你的一生”等这种话题,其实有一个问题不知道你们去深入思考过没有:那就是为什么他们会与众不同,为什么同一件事情不同人做出来会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就连一件小事做出来也会成为人与人的分水岭? 是智商、情商、家庭背景、外貌和口才的因素?
有些人可能会说,他家庭背景好,做事有资源,当然做得好……他是名牌大学的,起点比我们高,当然比我们优秀啊!
可是当我在接触了各种类型、不同领域和职级的人,以及在谈论到他们的成长环境的时候,我才发现,真正决定人与人差距的,不是以上提到的任何方面,而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认知”鸿沟。
1.何为认知?——一个你我都有却有可能你从来都没意识到的东西
所谓认知,科学定义为: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用通俗的话来说其实就是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能力。
举个前段时间很火的例子:中国有一个家庭在瑞典遭遇了“不平等”待遇,我们看到的是在寒冷的冬天一家人被瑞典警察撂大街上的悲惨遭遇,网络似乎一边倒的谴责瑞典政府太没人性……可事实你究竟有没有探究过,到底是我们不守规矩在先还是警察任性动粗?一件事需要有一个辩证的判断过程,不能听风就是雨,这是认知的第一个特征;
我刚大学毕业的时候进入了一家房地产公司,那时候我的薪水只有2000元,我知道我一个出入茅庐的小愣头青,这点工资算对得起我了,但我很清楚(直到现在我也这样认为)工作中成长比一切都重要,怎样才能在1年过后工资翻2倍,2年过后工资翻5倍,并且职级还要有提升?永远要看到1年、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你能提升和成长的地方,包括你的视野、能力、经验。当你有价值了过后,你才值钱,这就是我自己当时的工作认知。
跟我同批进公司的一个同事,同样拿着2000元薪水,每天上班打游戏,跟我讨论得最多的就是哪家公司给她开2500,她准备跳槽,后来我工作了两年,收入早已达到自己的预期,而她已经跳了3家公司,月收入3500。这个故事不是想说明我有多优秀,而是想告诉你,人与人的差距来自所谓的“一念之差”:对一件事情的认识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的结论就会造就不同的行为,不同的行为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结果造就不同的命运。人与人的差别大抵如此。
2.认知是如何成为一个人处事立足的根本的
一个人的人一言一行,为人处事都跟其认知紧密相关,高铁上霸座的人跟主动给老人让座的人,自然拥有不同的认识:前者也许从来都爱贪小便宜,认为素质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后者认为尊老爱幼是美德。
有些女孩子会说:“看一个男人爱不爱你,就看他愿意为你花多少钱”,这种观念对错与否暂且不说,而一个人拥有这样的认知,估计遇到的男人也只肯为她花钱而已。殊不知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是时间,愿意花时间陪你的人才是真正爱你的人。
一个人的认知形成过程与他的成长环境,接触的人和事息息相关,为什么我们一提到名牌大学的学生就啧啧称赞,也许专业技能还不如一个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但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诸如清华北大的学生更优秀?为什么我们的企业会争相争抢名牌大学的学生,原因就在于成长环境:名牌大学的学生周围都是牛人,接受到更加专业和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独立思考创新,几年的熏陶下来,获得的是更加开阔的眼界,更加专业顶尖的知识,更加独立和强大的思维能力,而这些就决定了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我们称之为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认知体系,而这个东西在各种日常细微的工作细节、言语交谈中就会体现得淋漓尽致与众不同。
所以这才是我们看到的同样走在路上貌似并无差异的个体之间产生鸿沟的根本原因。
3.提升认知水平,才是解决个人发展的根本(也是唯一进化)途径
既然认知如此重要,又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潜力空间,那么如何才能提升自我认知,升级我们的“底层操作系统”呢?
“元认知”意识
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是在李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之路》中提到的,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通俗来说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认知体系的反思能力,你有没有意识到你自己正在无意识的刷剧?有没有意识到你自己又在不假思索的抱怨了?
我有一个做保险经纪人的朋友小A,有一次在跟他聊业务的过程中,他向我抱怨,最近业绩做得不好,感觉客户都不懂保险,连基本的意识都没有,很难沟通。我说“不懂好啊,不正好给你展示的机会吗?”,小A一脸抱怨的说“问题是客户根本不给我展示的机会啊,经常提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一会儿觉得保费高,一会儿觉得**保险公司产品更好,不是有病吗”。
“那你了解**公司的产品吗?”我问;
“不知道,干嘛了解他们的呀,又不是卖他们的产品,真受不了这些客户,不愿意买就算了,不用找这些接口来搪塞我”……
“那你有没有发现刚才你在跟我聊保险的时候,有点语无伦次,毫无主次逻辑?”
“没有吧,怎么可能,你的理解能力不至于这都理解不到吧”小A;
我一脸苦笑,但什么也没说,最后离开的时候只是告诉他,少点抱怨,多点思考。
在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他会觉得是客户在故意刁难,要么客户没有意识,要么都是客户找借口拒绝,而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为什么客户会拒绝?
比如是否自己对同行产品了解确实不够导致客户觉得自己不够专业?是否能够接下来多花时间了解竞品,是否又意识到自己的表达逻辑不够清晰,有需要提升的地方?并没有,所以直观表象是他的业绩平平,而从长远来看,他失去了让自己看到自我不足并提升改进的绝佳机会,这个“看到”就是一种意识,就是对自我正在操作的系统进行审视、反思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说的“元认知”能力,一个人如果没有元认知能力,那么就意识不到自己原来“正在毫无意识的做某件事”,可以说元认知能力几乎是决定一个人能有多大提升空间的决定性因素。
元认知又如何提升?很简单:不断的刺激。
正如所有经历都要经过提炼、总结、反思和内化才会成为经验一样, 在遇到每一件事的时候,都要有意识的去进行“复盘”刺激:自己的价值观是否正确,自己的认知是否妥当,采取的行动是否合理?每一次反思又要带来实质上的改进,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升级改造,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才会带来质的提升。
其实,差距不可怕,意识到差距的来源并解决问题才能走上一条持续精进的道路。
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运用心智,才能获得解放”。
作者:蒋浚宇,80后金融管理者,思考,健身,写作,每一个灵魂都要走在路上
【本文为作者投稿,MBA智库(微信ID:Mbalib)已获授权,如需转载请申请授权,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