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说服5万人比说服50人更容易—— 金融圈必看的群体心理学

文/曹留、邵旖旎、陈卓异

一年前在和编辑讨论要不要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这本书就算能顺利译完出版,很可能也只是一本小众的作品。

也许有些的确对金融感兴趣的人愿意读这本书,愿意通过历史上的资产泡沫,研究金融市场上的跟风、从众、群体心理,把这本书作为行为金融学的学习材料。但一般人,除了猎奇心之外,大致是不愿意读这种长篇大论地讲个人很聪明、群体是傻子的书的。

原因很简单,我国在传统上一直是一个讲究集体精神的国家。

近代就不用说了,而即使是在古代,我国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个人的利益也总是要服从家族利益的。

在老一辈人的心里,脱离群体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他们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们要合群、要随大流、跟着大多数人走,千万不要做出头鸟。

怕落单、总是想加入群体的心理,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讲,是写在我们的基因里的。在刀耕火种的时代,落单就意味着死亡。在你来耕田、我来织布的小农经济时代,落单就意味着受欺负,意味着少无所依、老无所养。

写到这,读者大概也能理解,我之前为何说这本书可能注定是本小众的书了。

无论小众与否,这本书确实还是值得一读的。本书中,麦基没怎么说教,他只是用详尽的史实(和脑补)给我们展现了群体心理的一些特征和可能导致的灾难后果。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群体的非理性、爱跟风,看到了相较于“我独醒”,“众人皆醉”出现的次数要多得多。

我们还看到了,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轻信而愚钝的人们对权威顶礼膜拜,无论这权威是王权、教会还是各种预言家、炼金术士;而少数清醒而有智慧的人,要么想明哲保身、要么不想白费力气,往往默不作声,任由形势发展。时过境迁,社会氛围也会让精英分子备感压力,甚至会逼迫他们加入群体之中,成为其中一员,开启一段新的狂热。

于是,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不少江湖术士登上了大雅之堂,信徒云集,名利兼收:从专门“审判”女巫的刺巫人,到出售慢性毒药的大毒枭,再到贩卖假圣物的小商贩,群体的不理性喂饱了不少滥竽充数的骗子。

而狂热之后,留下的是无穷无尽的伤痛:许多无辜的人被指控成是魔鬼的代言人,遭到戕害,以悲惨的方式了结此生;不少国家消耗了举国之力,社会动荡,人心惶惶不安。最讽刺的是,处于狂热之中的人满心以为自己站的是道德高地、抗的是正义大旗,最终却搞得自己家破人亡,或是成了杀害同胞的刽子手。

在短暂的震惊和哀叹之后,我们也很难不去思考:到底是什么力量,在几千年的时光里,驱使着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的芸芸众生,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各种各样的幻想、疯狂之中。

出于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我们做了一点点的群体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发现,聚之为群,作为一种刻在我们基因里的组织方式,天生就有一些特质。也正是这些特质,在冥冥之中驱动着人们刀耕火种、造出万里长城,也驱动着人们自相残杀、炼金铸银、烧死男男女女。

而在群体的这些特质中,最核心的是群体的匿名性(Anonymity):当个体加入群体时,他的个性会消失,并融入到整个集体之中,获得匿名性。这种匿名性带给一个群体许多特质,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点就是,群体中的个体所获得的安全感和因此产生的从众倾向。

1. 在个体加入群体后,他会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也是个体想要加入群体的重要动力。

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个体总是会受各种各样的规则的约束。在远古时代,这种规则更多的是自然规则:一个人是打不过猛犸象、攒不够过冬食物的。而在现代社会,自然规则对个体的影响要小得多了,但个体仍然要被道德、法律等社会规则约束。

可是,当个体加入群体(尤其是巨大的群体)之后,他会发现,各种社会规则对他的约束(似乎)神奇地减弱甚至消失了,典型的例子有“法不责众”等。这种约束的消失带给个体巨大的、坚实的安全感,并且群体越大,这种安全感就会越强。

遵守社会规则向来是消耗能量的、是很累的。自然地,当社会规则带给人的约束消失之后,人的动物本性会迅速浮现出来,并主导人们的言行举止。群体中的个人也因此会表现出三大特征:情绪化、责任感的消失和理性思考的消失。

2. 为了成为群体的一员,和群体处好关系,个体往往会产生强烈的从众倾向。

群体,顾名思义,是一群个体的聚合。而形成群体个体,往往会在某一方面有共同点,这些共同点也是他们聚之为群的原因。可是,在加入一个群体之后,不仅仅是这一个方面,个体会有在方方面面跟随群体的压力而转变。

这种强烈的从众倾向,和之前提到的安全感带来的群体情绪化、责任感消失、理性思考的消失,叠加起来之后在群体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两大关键的机制:沉默的螺旋、循环感染。

沉默的螺旋是群体演化过程中的第一个关键机制:作为群体中的个人,为表意见时,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意见在群体中占优势地位,便很有可能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如果人们发现自己的意见处于劣势地位,可能就不怎么愿意说话了。

问题是,谁也不知道自己的观点能否在人群中占优。一个事实是,偏激的人更倾向于大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因为沉默螺旋机制的存在,这些较为偏激的观点,往往能找到同伴,找到支持者,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鼓励,声势越来越高涨,影响力越来越强。而客观理性的人则越来越不敢说话,声音被忽略或者淹没,变得越来越弱。

群体的循环感染机制是群体演化过程中的第二个关键机制:群体成员无时无刻不在自发、自觉地学习、模仿周围人的行为。当群体中的某一个成员有非理性的过激行为时,如果出于某种原因又有其他成员(比如事先找好的托儿)愿意模仿这种过激行为,这个过激行为就会像着了魔似的被赋予了合理性,从而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群体成员模仿。在这种循环感染之中,个体逐渐丧失了独立的人格、理性的思考。而群体会形成统一的情绪和思维,这种统一的情绪则会进一步控制群体中的成员,最终导致一呼百应、群体狂热。

总之,在群体形成、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匿名性给个体带来了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则让人们脱离了规则束缚、个性迅速消失、表现出了更多的动物本性。整个群体也因此变得情绪化、无责任感、非理性。而为了保持这种安全感,个体必须维持自己的匿名性,因而个体往往会呈现出强烈的从众倾向。这种从众倾向加上群体的三大特征(情绪化、责任消失、理性消失),带来了群体演变过程中的两大关键机制、沉默的螺旋、循环感染。最终使一个个群体失掉理性、走向狂热。

写到这,不知读者有何想法,我的确是感触颇多。

我之前读过几本改变了自己世界观的书,读这些书的时候,作者一直在静静地讲事实,在书里没有下任何结论,我当时也没有仔细思考这些事实会带给自己什么影响。但在读过这些书之后,我做重大选择时的视角有了变化,所作出的决策也因此而改变。

这些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书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缺点,那没什么,正是这些缺陷让我们成为完整的人”。《自私的基因》《自控力》是这类书的典型代表。

第二类是让我有了新的思维方式的书。这类书包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以及米哈里的《心流》等。这些书提出了一个个合理的框架来解释人们过去的行为,顺便也教会了人们思考未来的方法论。而这些方法论则像大雾中的灯塔一样,给予了人们前行的信心。

第三类是让我冷汗直流的书。简单的有詹姆斯?麦斯(James Mass )的《Powerful Sleep》,告诉我为什么睡不好、为什么老是失眠、为什么白天没精神;复杂的有乔治?奥威尔的《1984》《动物庄园》,告诉我极权统治的现实情境。

在翻译查尔斯·麦基的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先后完整体会到了以上三种(认识到人人都有缺陷、学到了新的思维方式、冷汗直流)心态。

首先,我们是没有资格嘲笑书中疯抢的密西西比公司股票、卖掉房子买一株“永远的奥古斯丁”、把一生献给炼金术、听到洪水谣言就举家搬迁的古人的。在从众这一点上,我们谁也不比谁强。处于群体之中的我们,经常因为受到群体影响而做出非理性的选择,人人都有缺陷,不必伤心也不必过度自责。当然,有时候从众也确实是最佳的选择。比如网购时看销量、大众点评上看评分选餐馆等,毕竟前人的选择包含了方方面面的信息。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有更多人买的产品意味着受到了更多的检验,也有更大的概率是更好的选择。但是,这种信息的传递是有限的,前人的选择也肯定有群体非理性的因素在里面。如果你做了足够多的研究,看了足够多的资料,想了足够多的前因后果,就不要害怕做出自己独特的选择。

其次,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有时候加入一个“学习小组”“互助组”,找一个男、女朋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问题。大部分时候,加入一个群体,收获的很可能只是“心安理得”的安全感,改变的只是我们的目标和责任感,让我们更多地屈服于自己的动物本能——整夜Party、通宵打游戏、一起刷美剧。

而那些不愿意待在群体里、喜欢独来独往的人更不必自责,也不必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觉得自己没有“团队精神”“集体精神”。有时候离开一个群体,失去的只是随大流的安全感,获得的则可能是独立、理性思考的能力。

而让我冷汗直流的一点是群体效应带来的个性消失。这种个性消失使得群体非常容易受煽动,也为极权统治打造了绝佳的土壤。

写到这,整本书就算是完成了,在最后,我想引用一下2016 年12 月10日鲍勃·迪伦(Bob Dylan)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感言:

“作为一个歌手,我曾经为5 万人演唱,也曾为50 个人演唱。大部分人可能都觉得,为5 万人演唱要难得多,可事实却并非如此。5 万人作为一个观众群体,他们是一个整体,有共同的特征,情绪也会互相传染。因此,演唱者只需有高超的技巧,就可以打动这5 万人。

但50 个人是一个个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自我,这些个人也因而能够独立地思考,能够更清楚地认知事物。为了打动这50 个人,我必须用诚心去感受、用真心去表达,竭尽全力。”

如果真的如我之前所说,这本书成了一本小众读物,三位寂寂无名的译者也希望能用自己的诚信和真心,给这“50 名读者”带来一点启发或者是一点消遣。

而无论是启发还是消遣,其实都是有益的。

【本文为作者投稿,MBA智库已获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谢谢合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说服  说服词条  心理学  心理学词条  群体  群体词条  容易  容易词条  金融  金融词条  
综合管理

 别当失败的领导人

 哈佛大学公共领导中心的研究主任芭芭拉·凯勒曼(Barbara Kellerman),研究过许多失败领导人案例,她将结果归纳于《差劲的领导》(Bad Leade...(展开)

综合管理

 整合风险管理

 研究显示,为了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并在复杂的全球化环境中成功开展业务,企业需要在应对必要的运作风险的同时,兼顾可能对运作产生重大影响的战略性威胁。只有具备一套...(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