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徐大维
来源 | 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有读者经常向良叔抱怨自己的领导。
说对方没什么能力,为什么还能占据那个位置?
以前,我总是从感性的角度安慰读者,让他们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成长上。
今天,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谈谈这个话题。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
如果你领导的能力完全胜任这个位置,那么他可能就不是你领导了,而是你领导的领导。
这听起来有点绕,其实就是说,在一个级层化的组织中,每个人都处于自己不胜任的位置上。
一旦你胜任了,就会被提拔到更高的位置上。
但与此同时,你又会变得不胜任了。
这个就叫做“彼得原理”。
他是个教育学博士,出了一本书,就叫做《彼得原理》。
因为这本书,他也红极一时。
劳伦斯·彼得是一名教师,他非常看不惯学校的校长。像多数年轻人一样,他觉得校长根本没啥本事。
每天关心的都是一些细节问题:
窗帘挂得是不是一样高?
花园草坪被谁破坏了?
教室里为什么那么吵......
而不是去关注教育的核心问题。
不仅仅是校长,劳伦斯·彼得发现身边的老师也都这德行,几乎没有称职的人。
他把申请信寄到教育部门,结果被退了回来,经办人的理由是:
“根据规定,这类申请需要用挂号信的方式寄出,这样才能确保我们收到。
所以,信件退回,请您重新投递”。
明明收到了,居然还为了确保收到,要求再寄一次!
这办事人的脑子是不是进水了?
劳伦斯·彼得收到退回的信件后,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认真思考了一下:
为什么有那么多不胜任的人,在现有的岗位上?
最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
不胜任现象,其实是由晋升制度本身的悖论造成的。
也就是说,在一个组织中,一个人的晋升是依靠当下成绩决定的。
你在现有岗位上表现的好,才能进入到更高的岗位上。
而此时,你的能力还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因此,你变得不胜任了。
“如果你胜任某个职位,就不会一直干这个职位,而是会得到晋升。
一直升到你不胜任的职位,然后在那个职位上待到退休。”
你可能会提出一个疑问:
能力这东西可不可以积累?
我还在第1关,就已经积累到第6关的能力了,这样不就能颠覆“彼得效应”吗?
真相是不太可能的。
能力这东西,不能脱离场景而单独存在。
你想拥有第2关的能力,就一定要去第2关闯一闯。因此,你不可能在第1关就积累了第6关的能力。
而且,按劳伦斯·彼得的说法,晋升的能力分为 4 种:身体条件、社交能力、情感能力和智力能力。
越往上,这4种能力你越要面面俱到。
而且每项还要卓尔不群。
而多数人会在某个能力方面有极限。
你只能到这里,再也走不去了。
今天说这个原理有什么意义吗?
我想是有两点:
一、理解别人不胜任的表现。
和朋友去饭店吃饭,经常会遇到木讷的服务员,能把你急死。
朋友埋怨,说,为什么遇到的服务员都这么不灵光?
我说,但凡他们灵光一点,应该不会是服务员了吧,多少应该是个领班。
你看,这就是“彼得效应”。
所以,即使你的领导不尽如人意,你也别太上心,毕竟这是一个普通现象。
二、如果你感觉自己无论怎样都无法胜任时, 不要太自责,放过自己。
我以前写文章讲过,一位业务精英想做主管,但是能力不行。
那段时间,她就很痛苦,甚至有抑郁倾向。
后来,她放弃主管,做回业务,才慢慢好转。
《彼得效应》一书中讲到:
不胜任的人,如果总强迫自己,很容易患上“晋升极限综合症”,会出现胃溃疡、失眠等身体症状。
还会有一系列强迫性行为,这对身体和精神都非常不好。
所以,当你发现真的走到边界时,请放自己一马,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好了,关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想表达的,欢迎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