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瓦萨比效应:难道成功的不该是我?

微信公众号:孤独大脑(ID:lonelybrain)

1、什么是“瓦萨比”?

这个词是“哇,SB!”的简称,代指那些对自己一无所知事情产生迷之自信的行为。

例如:

在海底捞吃个饭,觉得这不就是个火锅嘛,我也能搞;

去美术馆看幅画,心想这是啥呀,我也涂抹;

看到火爆的公众号,觉得自己写要好得多;

遇见美女内心愤然道,我当她男朋友可能更好;

......

瓦萨效应=觉得别人行业简单+觉得自己干更好。

觉得别人行业简单,就像是觉得“老婆是别人的好”; 觉得自己干更好,就像是觉得“儿子是自己的好”。 简而言之,瓦萨效应就是:这简单,让我来。

瓦萨效应”诡异之处在于,它是“老婆是别人的好”与“儿子是自己的好”的混合体。

所以煤老板搞高科技,明星投乐视。

瓦萨效应”的杀伤力是惊人的,它不仅猎杀富人,还榨取穷人。 所以毫无理财常识的人们去投团贷网。

富人的钱很少是花光的,他们如果不幸败光家产,大多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亏掉的;

穷人的钱不管有多么少,也会因为“瓦萨效应”而亏掉最后一分钱。

2:

几乎所有的创业故事都是:有一次我干啥干啥,觉得不爽,那么为什么我自己不来做呢?

吃了啥不好吃,我来做;什么东西不好用,干脆我来发明。

于是某事儿干成了。

如此说来,瓦萨效应岂不是荒谬的?

其实不然,也许你听说了霍华德·舒尔茨觉得美国咖啡太难喝,所以要将欧洲的咖啡文化带过来,于是有了星巴克。

事实上是,星巴克是另有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最多只是第二创始人。

马斯克也不是特斯拉的创始人,该公司是2003年由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彭宁共同创立的。

最早的麦当劳是1940年由麦当劳兄弟创立的,推销员雷.克罗克是后来介入,然后反客为主,进而发扬光大。

第一创始人负责培育火种,第二创始人做大做强。

仅靠“瓦萨比”是不行的。第一代创始人其实已经完成了随机测试。

单纯凭借“瓦萨效应”,介入陌生领域,即使成了,大多数也是撞运气,无法复制。

3:

2010年,Facebook做了一个职业社交网站BranchOut,听起来像是领英的克星。通过导流,该App的用户迅速增长到了2500万。

此外,BranchOut还拿到了近5000万美金的投资,有钱有流量有品牌,这事儿看起来非成不可啊。

然而没多久,因为做不下去,Facebook以200万美金外加一部分股份,将这个App处理掉了。

从社交网络到职业社交网络,看起来是一个很自然的延伸。然而“瓦萨效应”仍然发挥着神奇的作用,让Facebook对职业社交的好奇与自信打了水漂。

难道马斯克不是横跨几大领域吗?你仔细看看,他干的其实是一件事情:用“技术+商业”激活某个产业。他通过自学“懂”了火箭发射,但仍然不算专家。更何况他是个疯子,不能用来否认“瓦萨效应”。

你也许还会说,维珍也是什么都干啊!没错,布兰森同时干了几十个看起来完全不搭的事儿,但他实际上是聚焦到品牌本身。

维珍要推出的新产品或服务,必须具有以下属性:

1、最佳品质;

2、有创意;

3、较高的金钱价值;

4、对现有其他选择具有挑战性;

5、能增添一种趣味或顽皮感。

维珍的品牌战略是:“它是一种(与用户的)终身关系。”

每一次产品延伸都将是对维珍品牌的再一次“注解”。

所以维珍干的还是“一件事”。同样,“异类”布兰森也是无法模仿的。

一个人一辈子只能赚一种钱。

4、为什么会产生瓦萨效应

原因一:幼年心结

小时候我想做个卖西瓜的,因为特别喜欢吃西瓜。然而,生意不是过家家。

原因二:咖啡馆错觉

每个女性心底都有个小店情结,觉得既赚钱又浪漫,还自由闲适。其实是用顾客体验到的氛围,替代了经营背后的艰辛。

原因三:觉得自己的经验可以复制

觉得自己的模式无坚不摧,可以复制到别的领域。

例如觉得自己地产干得好,你们造个汽车那算啥事儿,闪开,让我来。当然又可能最后还是以造车的名义去拿地。

一个领域的能力,很难转移到另外一个领域。

原因四:“乌比冈湖效应

“乌比冈湖效应”,这个名字源于加里森·凯勒。他假想明尼苏达州有个神奇的小镇,那里“所有的孩子都比一般孩子优秀”。

该模式常常出现在对某些难以客观衡量的性状或特征进行描述或评估的时候,比如驾驶能力。只有 2%的高中生在一项调查中表示,他们的领导能力低于平均水平,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比其他人出色得多。

例如在中国,街头的店铺,关了又开,开了又关。咱们总觉得自己可以比别人干得更好,别人开不下去,但“我”可以。

原因五:“积极思维”与“乐观偏见”

拥有积极思维的人容易受到激励,业绩更出色。但反过来,积极思维也带来“乐观偏见”。现实中你很难把握合适的尺度。

原因六:可得性启发法

当你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脑海中最快蹦出来的答案,并非理性的思考,而是那些最容易冒出来的案例或逸事。

这种心理现象叫“可得性启发法”,它强化了“坚持”这一理念。

请回答一个问题:人们更可能被坠落的飞机残片砸死,还是被鲨鱼咬死? 大多数人的回答还是“鲨鱼袭击”,但事实是:

天空坠落的飞机碎片致死的概率比鲨鱼袭击致死的概率高出30倍。

当你琢磨着开一家淘宝店时,你想起的是马云的励志演讲,或者某个朋友的朋友的暴富故事,而非到底有多少比例的淘宝店主在亏钱。

原因七:比“自我高估”更狠的是“认知偏见”

人们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但更会高估自己“没有偏见”。例如,觉得“我虽然也是普通人,但我胜在客观公正,不戴有色眼镜”。

原因八:“集体手热幻觉”

中国社会普遍有种“发达乐观”,我称之为“集体手热幻觉”。

当然,中国人多,野心家多,创造奇迹的绝对数量的确也多了。

手热,可能会激发你去冒险;反之你也会有“手冷”的过度悲观时刻。

中国当下好玩儿和不好玩儿的地方都在于此。

基于以上八点原因,瓦萨效应正处在高发阶段,其造成一种强烈的心理偏差:

成功的难道不该是我?

5:

瓦萨效应有如下特点:

对于水平越高、难度越大的事情,越容易产生瓦萨效应

例如,民科喜欢拿量子力学入手,绝不碰牛顿力学。

画鬼容易画猫难,越陌生越美,越不懂越自信。

赌徒坚信自己能够战胜赌场,散户认为一定可以找到短线法宝。

赌场最怕什么?赌徒不来。瓦萨效应就是赌场老板的财神。

瓦萨效应构建了循环食物链。

搞金融的盘剥搞地产的,搞地产的压榨搞实业的,搞实业的虐待搞服务的,搞服务的鄙视当农民的,农民只好欺负五谷不分、出名前住在村儿里的艺术家,艺术家成名后忽悠搞金融的。

上面的闭环,是靠瓦萨效应完成的:搞金融的觉得自己真的懂艺术。

6:

难道瓦萨效应没有好处吗?

好奇心一方面害死猫,一方面推动了自然界的演化和人类的进步。 好奇心是伟大的,这个世界需要随机性。

我们要承认很多成功是意外实现的,这其中很多可能与“瓦萨效应”沾边儿。

但是问题在于,这类成功无法被逆向工程。

成功的随机性,大约有两种:幸存者偏差,涌现。二者都很难被精确还原。

技能是培训出来的,智慧是涌现出来的。

随机性无法“精确制导”。

假如想提高一个国家的足球水平,需要有一个很大的基座,形成一片原始森林,让球星涌现出来。

但球星具体从森林的哪个角落冒出来,你无法预测。

如果想从小精确地挑出苗子来集训,送去阿根廷打造成梅西,这就是“瓦萨比”了。

所以足球的底层必须是快乐,而非功利之目的。

读书要读无用之书,搞研发的需要心有所向。吃饱了撑着的人越多,奇迹越可能出现。

小孩子也别太小就定向发展,应该让他利用青少年时期自由飞翔。 随机性喜欢无目的的纯粹。

7:

怎么对付“瓦萨效应”?

解决办法一:极度理性

乐观的时候对好事打个五折。正如悲观的时候对坏事也打个五折。

解决办法二:外部视野

卡尼曼想编写教材,开会讨论,大家说需要两年半时间。他又问,学校编写教材的平均时间是多久?答:七八年。后来果然拖了很久。

所以,别着急瞎想,多看看平均数。

假设一下,这件事情如果是别人做,你会如何建议?

解决办法三:对专家的建议也要有独立思考

英特尔的格鲁夫,被诊断出癌症时,医生给出了治疗方案。他还是自己去做足了功课,结果创造了奇迹,战胜了病魔。

解决办法四:可信度加权

多问外部专家的建议,甚至安排他们讨论,然后进行可信度加权,做出自己的判断。

8:

有没有人主动战胜“瓦萨效应”?

当然有。

露露柠檬(Lululemon)是家市值220亿美金的公司,靠生产瑜伽服闻名于世。

创始人奇普·威尔逊小时候得过加拿大全国蝶泳比赛少年组冠军。他父亲是名体育老师,母亲是缝纫爱好者,而他则在二者的交叉领域创造了奇迹。

这个过程并不平坦。

他先是用一万美元开了家名为“西滩冲浪”的店,卖冲浪短裤,后来又卖滑雪板。

1998年,威尔逊成立露露柠檬,从事瑜伽服装零售,一举成名。

看起来他很“瓦萨比”,跳来跳去,但其实呢?20多年来销售运动服的经历,从小从父母那里学到的交叉知识,令他能够抓住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机会。

“我投入了大概一万个小时。”威尔逊说。

如果“瓦萨效应”是一场艳遇,你愿意用一万个小时令其变成真爱吗?

作者:孤独大脑(lonelybrain),可能是最烧脑的公众号。

【本文已获授权,如需转载,请找原作者授权,谢谢合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瓦萨  瓦萨词条  效应  效应词条  难道  难道词条  成功  成功词条  该是  该是词条  
综合管理

 领导者如何培养接班人

 2008/3/18 来源:价值中国 作者:宋振杰“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对三国名臣诸葛亮的一生的总结诗篇。在这首...(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