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经理人:成功发展路上的“减法管理”

  许多年前,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的马云被网络的神奇力量深深地吸引住,触觉敏锐的他意识到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正摆在眼前。他毫不犹豫地辞去收入不错、工作稳定的大学老师职位,全心投入致力开发网络交易平台。

  那是90年代的中期,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兴起,而网络交易平台不仅是一个全新的事物,而对于马云来说,更是全从未接触过的陌生行业,前途是死是活是明是暗无人得知。但在马云心目中,他认定的目标是一个值得他舍弃现在一切、矢志不渝去追求的人生新路向。

  那一年,马云31岁。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他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校长还许诺他外办主任的位置,事业发展前途一片光明。但是,特立独行的马云挥挥手,在认定新的人生目标之后,放弃了在已有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朝着梦想狂奔而去。

  十年之后,阿里巴巴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B2B网站,而马云也因此成为中国最富有的人之一,当年的放弃换来了今日之无比辉煌。

  在业界,涌现出越来多这样一群经理人:他们不再遵循传统的职业发展法则,在一家著名企业或某家稳定的事业单位兢兢业业几十年,工作的稳定对他们来说毫无价值。在某一段人生路途上长跑十年之后,他们中许多人开始进行人生转向,毅然放弃原有一切,踏上人生森林中另一条陌生、但充满诱惑的交叉小道。有些人是为追求财富而去、有些人为证明自己的能力而去,而有的人则纯粹只为寻求新的人生感觉而去——迅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不断宽松的社会氛围,为马云们的人生新奋斗提供种种可能。

  按普通的价值观标准去衡量,我们很难明白如马云这样功成名就的职业经理人,为什么会在稳定的职业仕途中做出新的人生选择。但从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化元的角度看,马云们的选择似乎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成功者对于成功的定义正在不断变化,成功不再只是高官厚禄,成功不再只是功成名就,成功更可以是放弃已有一切,而勇敢去追求自己内心潜藏已久的的纯朴梦想。

  相对于正在人生发展道路上不断攀爬的初级职业经理人,这些已经渡过初始职业摸索期、进入职业生涯黄金时期的经理人——我们将其称为“后职业经理人”,在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中,出于某种原因的考虑,他们甘愿冒着一定的风险与压力,勇敢地为自己人生职业发涯的黄金时期作出新的规划。

  “后职业经理人”们大都处于35岁左右,职业生涯已经进入人生一个新阶段,他们不再为简单的生存愿意而奋斗,而是愿意为某种目标或个人理想去放弃已拥有的东西,利用前半生所累积的经验、人脉、知识、资本去实现自己另一番愿望。

  职场浮沉数十年,“后职业经理人”们大都已练成洞察世事的本领,他们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强烈的个人使命感,丰富的人生阅历,所以他们对事业、生活、人生追求比年轻的经理人们有更深切的体会,他们所做的选择与职业规划往往也更为明确。当然,任何决择都有失误的时候,在职业生涯黄金时期的决择失误对于“后职业经理人”来说将是沉重的,因为时间已经不允许他们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我们所要探究的是,“后职业经理人”们在作出新职业决择时,要把握住什么样的原则、遵循什么样的标准,才能为自己职业生涯最后一幕划上完美句号。

  疯狂地跑,然后改变方向

  曾少廷是广州一家外资企业的高级经理,从业十多年,职业发展一直顺风顺水,在业界也拥有一定的知名度,生活优游富足。2006年4月,在其36岁生日那天,曾少廷忽然作出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决定,他决定辞掉了自己的高管职位,投资开了一家咖啡厅,当起了老板。

  成功的经理人不一定就会是成功的老板,许多人都这样劝曾少廷,何况他在公司正处于继续晋升的阶层,再坚持几年就可能获得更加高级的职位及丰厚的薪金,何必在这个关口再去冒险开拓新的事业?

  在这家外资企业中,曾少廷已经整整服务了十五年,职业发展的前路他已经看得一清两楚——但正是这种“看得见”的未来,却让他对自己的下一阶段发展失去了一种强烈的期望感。作为一个勤奋而积极的人,曾少廷在人生前半阶段的奋斗,已经获得了他所希望获得的东西:金钱、名誉、行业地位,而他所缺少的就是让生活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展开。

  作为一个很有生活情调的人,他喜欢美食、喜欢有品味的东西,喜欢舒缓充满情调的氛围,同时也希望让生活充满新鲜的期待感,而开一家有格调的高档咖啡厅刚好满足他这些愿望——对于曾少廷而言,他的新职业目标很简单:不为赚钱而工作,只是享受生活情调而工作。

  一年多的时间很快过去了,曾少廷用行动证明了他的决定是正确的——虽然咖啡厅生意不算太好,收入没有以前高,但那种悠游自得的生活情调、完全把握自我节奏的生活方式却令曾少廷甚为满意。

  与曾少廷一样,越来越多的职业经理人在原先职业发展道路疯狂地奔跑了数十年之后,忽然改变方向——而这种职业角色快速转化所带来的失重感、新鲜感、新的使命感,让这些“后职业经理人”体验到了另一种不同人生感觉。

  时代正在以我们难以置信的速度发展,商业环境、职业发展、行业发展、价值观也在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变化,而职业发展观的变化也使得许多“后职业经理人”对自身的发展有了多元化的思考——在越过人生某个顶点之后,人所追求的目标就会发生变化。职业发展道路不再只是直路一条,而有许多分道,不同的分道都代表着不同的人生感觉与意义,疯狂地奔跑之后忽然转变路向,目的就是为了追寻另一番不同的价值体验——就如曾少廷将自己职业生涯新一段路程定位是为生活情调而工作。

  在这种忽然改变方向的奔跑中,有些“后职业经理人”因把握好这其中的转折而令自己人生新规划顺利开展,也有些“后职业经理人”因各种原因而步入误区,如对新职业判断失误、自己个性与新公司格格不入,无法适应忽遽变化之后的失重感,从而使职业生涯最后一程没能完满结束。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如果说人生前半段职业规划是一种加法管理,经理人不断寻求各种可能性去为自己增值,提升自己的职业资本,包括名誉、报酬、技术水平等等,那么对于“后职业经理人”来说,他们的人生新规划所需要的是一种减法管理——删掉所有繁花乱眼的诱惑与误区,只留下惟一的价值标准去指导自己作出决择。

  “后职业经理人”之减法管理

  对刚刚入行的年轻经理人来说,时间是用之不尽的财富,他们有的是机会与时间去试错、摸索、东山再起。对于“后职业经理人”来说,时间却是相对稀缺的资源,所以,他们在作人生新规划时,应该把握看清自己的优势,把握住正确的人生路向,而减法管理就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工具。

  减法管理其实非常简单,在人生诸多追求的目标中,如金钱、地位、技术能力、影响力、使命感、价值体现、享受生活情调等等东西中,一项一项删除自己认为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最终留下一项或者二项,以此准确锁定人生目标,去指导自己作为正确的选择。

  桑顿舍弃高盛千万年薪来到清华大学当起一元年薪的教授,他的目的简单而又明确——教授《全球领导力》课程,为中国培养世界级领导人才,而他这一目标的设定也是看中中国正在不断崛起、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加强的大背景。桑顿利用他在顶级投资公司工作二十多年累积的经验、在世界级公司的管理经验,在职业最后一程决定转换自己的人生角色,当一名授业解惑的教授。表面上,总裁职位与教师角色截然不同,但如果从发掘人才、培养人才的角度看,这两者却又非常有具有关连性——这也是桑顿忽然转变人生路向的价值基点,职业规划减法管理方法告诉他,最后一程职业生涯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利用自己世界级的经验与知识,为中国培养世界级人才。

  从桑顿总裁到桑顿老师,桑顿是成功的也是快乐,他的人生新定位给许多“后职业经理人”一种深刻的启示:无论你是追求影响力、使命感、知识传递、培养人才还是期望实现资本增值,所有的决定都应该与自己原先拥有基础相关连。“后职业经理人”是站在经验、知识、阅历等资本累积的基础上,向另一个目标进发,所以,过去所拥有的一切将成为人生新定位的优势资源。

  减法管理所遵循的就是“越简单,越明确”的职业规划标准,“后职业经理人”可以遵循下面三条减法管理去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

  一、减法管理之资源导向:对于年轻经理人,“后职业经理人”所拥有最大资本就是经验、知识、阅历、人际关系等优势,所以他们人生规划发展目标可以缩小至与自己资源相关的目标——如某政府部门的领导退休之后,到企业去担任咨询顾问,利用他广博的人际关系、熟悉谙政府运作环节,为企业提供政府公关方面的帮助。

  二、减法管理之人生体验导向:如果将职场比喻成一片大海,“后职业经理人”的人生之航已经越过了大部分的惊涛骇浪,职场上所有酸甜苦辣他们都已领略,成功与失败的感觉也一一尝尽。对于他们来说,许多世俗的欲求已不再强烈,惟一想寻求的可能是一种全新的人生体验,体验另一番从未有过的精彩——就如曾少廷一样,去以追求情调、舒适生活作为最后一程的工作目标。当然,“后职业经理人”在以追求人生体验的职业定位时,应该将由此产生的风险置于自己可以把握的前提下。

  三、减法管理之使命感导向:相比于一些经理人,另一些成功的经理人往往有着强烈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的实现往往是难以用世俗的标准去衡量的。比如有的成功经理人愿意转变人生路向去从事一些很有社会意义的工作,如慈善家、教授、公益机构的顾问。在这种强烈的个人使命感基础上而产生的简单而明确目标,可以成为“后职业经理人”确定自己人生路向的指南针。

  社会正在以丰富多彩的方式不断进步发展,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实践自己的梦想。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况,只要积极进取、了解自我目标、把握前进路向,无论是年轻经理人还是“后职业经理人”都可以让自己梦想成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减法  减法词条  经理人  经理人词条  路上  路上词条  成功  成功词条  发展  发展词条  
综合管理

 CEO如何过“人情关”

情、理、法,孰先孰后,孰轻孰重,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虽然人人都承认,法律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维护的最高权威,要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和逻辑才能“以理服人”,而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