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画图能帮助我们分析、解决问题。就像我,身为执业律师,时常要为一些公司的股权转让、并购重组、投资参股等运营活动提供咨询。在服务过程中,我有个习惯,就是边听当事人叙述,边在纸上记下要点(如人物姓名、公司名称、事件线索等)。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可避免遗漏重要信息;二则方便梳理脉络、厘清关系,特别在碰到股权结构错综复杂的公司时,其作用尤为明显。所以,每当对方把问题阐述完毕,我的解决方案便很快“跃然纸上”。
当我们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时,不妨采用画图的方式——有时候说不通的,一画就通;有时候厘不清的,一画就清;有时候记不住的,一画就灵。但尽管如此,也有人过犹不及,白白浪费着图形所带来的好处。一位朋友曾向我抱怨,其所在公司的老总一派“官僚作风”,能几句话说清的问题偏偏要以开会的形式讨论,能在周五之前安排的事情偏偏要在周末搞突击加班,能以一个邮件陈述的报告偏偏要做成PPT上台汇报——提到这个PPT,她更是牢骚满腹,本以为PPT只要做得简洁、清晰就行了,万万没想到该老总还是个“完美主义者”,不仅要求公司上下PPT模板要统一,而且字体、字号、色调也要如出一辙。当然,在此基础上,能做得越精美越好,越有创意越好。
毫无疑问,这位老总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表面上看,做好PPT是工作态度以及精神面貌的体现,但做得好不如有成效,PPT的运用终究是为了方便演示所要汇报的事项,如果仅为了形式美观,而把本用于思考、沟通、执行的精力花在了PPT的制作上,可谓舍本逐末。
按照这位老总的要求,那么单·罗姆应该没有什么市场了,他所倡导的“一张纸+一支笔,画图搞定商业问题”的理念将终因“线条粗糙”、“画面简陋”、“形象失真”而被打入冷宫。然而在美国,丹·罗姆的境遇却截然相反。他就是靠一支笔、一张纸,先后为Google、eBay、GE、IBM等世界500强公司提供咨询服务。
发现画图的妙用是丹·罗姆的“妙手偶得”。一次,他贸然答应为同事代班,但却没有准备要向客户演示的PPT。情急之下,他用餐巾纸写下自己的演讲主题和提纲,结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这不仅没有令客户反感,反而还得到了嘉许,它被认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别出心裁。
从此之后,丹·罗姆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专注于“画图解决商业问题”的方法论研究之中。不论你是心悦诚服,还是将信将疑,抑或继续观望。丹·罗姆不仅已经在咨询领域名声鹊起,还著书立说——《餐巾纸的背面:一张纸+一支笔,画图搞定商业问题!》正是他的成果。
在丹·罗姆看来,画图的最大优点之一,便是易于掌握。在书中,丹·罗姆写道:借助一支笔、一张纸,即使没有任何绘画功底的人,也能清晰表达自己意图。当然,前提是眼睛、双手及“心灵之眼”全部就位。用眼睛看,就是获取必要的信息,如谁、什么、有多少、何时、何处、如何、为何,即罗姆所谓的“4W+2H”6个观察角度;用双手,意味着手眼并用,利用一些简单的元素、图案来表明我们的想法;用心眼,即闭上双眼,运用想像力、思考力和洞察力来帮助我们打开心灵之眼。其中,罗姆特别提到视觉思考包括4个步骤,即:观看、观察、设想和展示。观看就是“搜集+过滤”,浏览眼前的事物,建立初步印象;观察就是“选择+归类”,选择重要的资讯,分门别类地放好;设想是用心灵之眼看出原本不存在的东西;而展示就是清楚呈现我们的想法,说服听众。
不管在多大程度上可信,以及在多大范围内可用,丹·罗姆的方法论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路径:当我们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而不知所措时,不妨学着拿起笔,用简单比画勾勒自己到底“看到什么”,“观察到什么”,需要“展示什么”,然后把这些东西连贯起来,也许答案就在你的涂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