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们认为要放轻松才能快乐,所以我们想当然地去尝试各种放松的方式,听音乐、看电视、葛优躺、睡大觉,希望通过这些来得到快乐。但实际上,做这些事情时,我们也不一定快乐,音乐听多了会烦,电视看久了会有罪恶感,葛优躺多了会自我价值感降低……
那怎么才能快乐呢?
1961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奇克森特米哈伊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提出了一个新的名字——心流体验——来定义快乐的境界。
根据米哈里·奇克森特米哈伊的研究,能够产生心流体验的事情,通常具备以下5个特点:
密切地专注于某件活动
这些活动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这项活动难度不能低到让我们感到无聊,也不能高到让我们过劳而无所适从
这项活动必须具备明确的目标
活动的成果必须得到立即反馈
置身于心流体验的人们,不但会感觉到深深的满足,也会无视时间的流逝,而且会因为手中的工作而彻底忘记了自己。音乐家、运动家、演员、医师和艺术家都说,当他们沉浸于往往会让人筋疲力尽的工作时,反倒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候。
奇克森特米哈伊提出了过一个心流模型,根据心流模型,我们可以评估自己从事某种活动时的状态,找到抵达心流的方向。单单考虑挑战和技能,心流模型可以用下图表示:
白色区域,挑战高技能低,处于这个区域,会过度劳累,会焦虑,甚至会因挑战太高而放弃。让一个7岁的孩子去解鸡兔同笼问题,让一个刚看了两天Python语法的新手程序员去写一个爬虫,他们都可能处在这个区域。
橙色区域,技能高挑战低,处于这个区域,会因为事情做起来太容易而无聊,做着做着就不想做了。让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计算十以内的加减法,让一个羽毛球高手和一个新手打比赛,他们都可能出在这个区域。
过劳和无聊之间的区域,技能水平和挑战程度匹配,容易产生心流。当然,挑战和技能太低,也没有意义,沿着这个通道,越往右上,越容易进入沉浸状态,产生心流,体会到快乐。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选择你想做的事,合理设置挑战程度,匹配你的技能水平,就比较容易感到快乐。
根据这个呢,我们就可以为我们的焦虑和无聊,找到解决策略。
当我们做某件事感到过劳,感到焦虑时,可以分析一下,看是不是自己技能不够,完成起来比较吃力,甚至没办法完成,如果是,那就可以扫描一下做这件事所需要的技能组合里,自己哪个技能水平不足,先去提升该技能的水平。
我2005年刚开始开发Windows桌面软件时,连创建一个按钮,都要花好久才能做对,就常常感到焦虑,没什么快乐可言。那时的情况,就技能水平低下,所以我的策略就是加班,在单位加班,回家加班,多学多练,提升技能水平。过了两三个月,我就可以胜任界面开发工作了,做事情时,常常会比较投入,比较享受。
当我们做某件事感到无聊时,也可以分析一下,看是不是挑战太低,是的话,就可以尝试增加挑战,看能否进入沉浸状态。
比如现在让我用Qt写两百行代码去构建一个图片浏览器的菜单栏和工具栏,我就会觉得无聊、厌烦,因为这个事情对我来讲没有挑战。所以想要获得沉浸感获得快乐,就要提升一下难度,和我的技能匹配。
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心流模型了,希望我们都能找到能让自己产生沉浸感的活动,多多地收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