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 义
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詹比最早提出把流程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方法与理念。其基本定义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的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流程管理不再遵从分工论原则,而是围绕企业内部的各类流程,对企业的组织架构、运行模式及行为规则进行重新定义与设计。
随着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的丰富,流程管理已从最初的强调对流程的重新定义与设计,转变为强调对流程的规范化、系统化设计,对需要重新定义与设计的可以重新定义与设计,但对不需要重新定义与设计的,则着重对其进行改进与优化,从而使流程管理成为一种持续改进、不断提升的科学管理方法,而非突变式的革命。
2 类 别
一般来说,无论是科研院所还是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由于其主要业务均围绕创造价值、服务市场以及管理组织资源而开展,所以其各类核心流程均可归纳为战略流程、经营流程以及辅助流程等三类,并且各类流程的数量和复杂程度基本上是相同的。第一,战略流程是指为了创造并实现自身核心价值而为企业自身发展规划的流程,主要应包括发展战略规划、产品开发与服务等流程;第二,经营流程是指组织为实现常规经营职能而实施的流程,主要应包括市场拓展、价值转化、售后管理等流程;第三,辅助性流程是指对实施战略流程与经营流程起辅助作用的流程,主要应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等流程。上述三类流程可以逐级细分为一系列子流程,直至对应至每个工作岗位的日常工作流程。
3 本 质
从流程管理的产生、定义的阐述中可以看出,流程管理的对象是流程,流程管理的核心是构造卓越的业务流程。流程管理的过程也就是坚持顾客导向、自觉地不断地改进或改造能够创造和传递顾客价值的业务流程的过程,由此提高科研院所内部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为实现其战略目标服务。
3.1 市场化
流程管理工作中首先应当明确的是,所有的流程都应当是面向客户的,好的流程必须能够从市场中获得客户的满意价值,从而为企业取得增值的活动。因此,必须对市场、对最终用户负责,实施流程管理要求能够有效改变以往企业管理过程中仅对上级、对局部利益负责的局面,能够克服职能管理模式的先天缺陷。
3.2 连续化
提升流程运行效率和适应能力,提高整体运营的响应速度并降低成本,从而向市场提供更加优异的价值,是实施流程管理的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减少流程的传递环节,降低流程的延迟与传递时间,从而实现各个流程衔接环节的无缝连接。
3.3 信息化
借助信息化手段,流程管理将传统管理模式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上下级的`纵向管理关系,改造为更具管理效率的水平的横向管理关系,实现从最高到最低各管理层级之间的直接对话。
3.4 集成化
对任何组织来说,实施流程管理仅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标是要跨部门、权限、职能等各类管理边界,实施能够调动和协调的各类跨管理边界的资源的有机集成与整合,来满足市场与客户的价值需求。
4 主要对策
科研院所应当以各项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基础,推行流程管理,实现内部各类资源的跨管理边界的优化与整合,实现面向市场的价值最大化。
4.1 简化流程
为了能够使流程更好地服务于绩效提升工作,科研院所必须对内部的各类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并根据实际管理需求,开展根本性的流程再造工作。虽然简化不是目的,但是从提升运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角度出发,科研院所在实施流程再造的过程中,必须以成本、质量、效率等为抓手,对现有流程进行简化与集成。
4.2 优化流程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科研院所内部管理工作素来就有“重管理、轻服务”的特点,所以管理工作整体满意度不高,管理效率相对低下。而流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所有流程都应面向市场,以顾客的满意与否来检验流程的优劣。因此,可以利用流程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对科研院所现有流程进行优化改造,使科研院所的管理流程凸显服务意识,实现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
4.3 规范流程
充分研究并掌握各类业务运行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管理的理念,对科研院所内部各类流程进行规范,使科研院所的流程管理工作达到科学化的要求。科研院所流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是指利用科学方法,在不违背科研工作开展规律和管理规律的前提下,实现流程管理的规范化,并进而达到整体效率的最优化。
4.4 监督流程
对任何管理系统来说,要使其自身运行地更加合理、流畅,监督反馈机制都是不可或缺的。在科研院所实施流程管理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建立监督评价机制,对流程的运行状态、效果进行监督、反馈,使流程形成“决策―执行―监督―反馈―修正”的管理回路,从而使工作得到更高效、更合理地开展。
5 结 语
流程管理是对组织的作业流程进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各项绩效标准上取得显著的改善。因此,通过实施流程管理,科研院所可以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更加科学化、程序化以及规范化,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