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为什么越理性的人越软弱?

文 / 陈幸仔

YouCore运营

前言

前段时间我搬家了,还没入住,我就感觉这次居住体验会特别好。

因为这次的中介很好说话,大包大揽地说自己在周边住了十几年,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找她处理;物管阿姨也是一副慈眉善目的样子。

刚入住,我发现厨房下水道漏水,于是请慈眉善目的管理阿姨报修,阿姨笑容可掬地说:“好的好的,我已经上报给修理师傅了。”

过了两三天,我发现还没有动静,就追问了一下,阿姨说:“我现在就帮你上报。”(所以说之前都在干嘛?)

就这样,物管阿姨一直拖了我一两个星期,我再三追问后,她甚至急眼了:“我在这里十几年,都没碰到这种下水道漏水的问题,怎么就你这样!”

我十分困惑:没入住之前就坏了,敢情是我远程发功给损坏的?

我有些不忿,便想跟她较理。

谁知,我女朋友给我翻了个白眼,一把把我推开,然后直接冲管理阿姨发了长达十几分钟的火。

结果第二天,下水道就修好了。

我好好说话、讲道理,物管阿姨却拖拖拉拉;相反,我女朋友情绪释放,火力全开,事情却火速得到了解决。

生活中,这类情况我们估计都碰到过。

为什么好好讲道理、讲理性,反而会被对方认为软弱可欺呢?

01、为什么越理性的人越软弱?

理性的人,越让人感觉上觉得软弱,主要有三大原因:

1、更善变

2、知进退

3、情绪

▼ 1、理性的人,更善变

大多数感性的人,在分析一件事时,会先站好队。

立场和观点先行,当出现与其相悖的证据时,就会选择性过滤,只听得进去自己想听的声音。

我(将来的)丈母娘就是典型。

她很爱护女儿,所以凡是别人跟她女儿有关的冲突,100%都是对方错,她可以找到100个理由证明这点。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就被称之为「验证性偏差」,即人们会刻意寻找支持自己信念的证据。

更有甚者,还会形成「信念固着」,也就是一旦相信了某个错误的信念,即使原先支撑它的证据被否定,他也依然会继续坚持。

当我们陷入「验证性偏差」和「信念固着」的时候,要的就不是事实了,而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这种固执的做法,给你的感觉是不是就很强势?

理性的人,更多的是提出一个假设,一旦发现假设被证伪后,不会一昧地固执己见,而是会主动推翻自己原先的假设,提出新的假设。

这种听得下意见的做法,给你的感觉是不是挺善变的?

这种“善变”,在其他人看来,特别是偏感性的人看来,就会觉得你软弱。

▼ 2、理性的人,知进退

当妥协和退让是更有效的策略时,理性的人,会选择退让;而感性的人,可能会为了自尊和面子,头铁到底。

著名作家林语堂有句话就说得非常贴切:

“大概聪明有理性的人都是懦夫,因为聪明理性的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理性的人,因为会选择妥协让步,这就给人带来一种软弱可欺的感觉。

你想一想,当你同时面对两个人,其中一个人可以讲道理说服,另一个人拿着把张小泉菜刀跟你不死不休,你会选择跟谁强硬、跟谁妥协?

▼ 3、理性的人,情绪

理性的人,大多数时候都会压抑住情绪的第一反应,通过权衡考虑后,才会选择相对合适的应对措施,这种给别人体现出来的感觉就是——“没脾气”。

而感性的人,更乐于第一时间释放出自身的情绪,往往给别人的感觉就是战斗力爆棚——“不好惹”。

像我找物管阿姨处理下水道漏水的事,考虑到至少在这儿要住一年,不想将关系闹得太僵,虽然心里很不满,但表现出来的情绪却很抑制。

物管阿姨常年面对各种投诉,一看我情绪这么缓和,就会觉得这个事不紧急,或者我这个人好打发,拖一拖就行了。

但我女朋友一通狂风暴雨般地情绪宣泄后,物管阿姨通过她的经验判断,就知道这个事比较紧急了,而且对方也不是能打太极就可以打发的,于是第一时间就处理了。

你看,通过上面的三个原因分析,是不是发现,虽然我们直觉上认为,理性可能更好些,但其实它也有不少缺点。

那我们如何做,既可以保留理性客观冷静的优点,又可以避免理性的局限,不被人当软柿子捏呢?

方法来了。

02、如何避免理性的局限性?

▼ 1、抛开理性,立场先行

理性是对合理性的追求,是基于对事实和道理的忠实。

但有时候,一件事情、一个问题并不是那么是非分明的,甚至不会有对错。

这个民族的英雄,可能就是敌对民族眼中的屠夫。

一个人的立场不同,利益不同,信仰不同,前提假设不同,一件事的合理性就天差地别。

举个例子,你给家里人做饭,有人爱吃甜口、有人爱吃油炸、有人爱吃辣口,假如你要考虑每个人的口味偏好,那就没完没了了,你要保证每餐都有甜品、辣的、油炸食品,得增添很多麻烦和成本。

但如果像我妈一样,就省事多了:“我做什么你们就吃什么,爱吃吃,不爱吃就别吃。”

因此,在作理性思考和决策之前,我们有时也要先立场先行,明确好自己的主张,这样就不会过度地体谅对方和退让。

有些“公知”在我们眼中看起来像卖国贼,其实就是过度理性,太过体谅对方的立场和环境,丢失了自己的立场导致的。

在人类尚未到达全球大同的当前阶段,丢失了民族立场,注定会被千夫所指,因为无民族的立场太超前了。

▼ 2、敢于冒险,承担损失

理性的人,基本都是损失厌恶者,风险偏好较低。

因此,在面临问题时,总会纠结于信息还不够充分、考虑得还不够周全、风险尚未完全规避。

但不幸的是,人类尚未掌握宇宙的根本规律,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做出一些不那么确定结果的决策。

这些决策,有时蒙对了,就会助力你走上人生巅峰;有时蒙错了,就会给你带来各种损失。

但无论蒙对还是蒙错,你只有敢于决策、敢于行动,才会有结果。

即使结果是错,你也可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且,从错误中成长的效果更好。

根据心理学研究,我们对痛苦的恐惧,比对快乐更印象深刻。

在经典条件反射实验(Classical Conditioning)中,一只狗需要多次的学习才能对食物投放前的铃声产生唾液腺反应,而一次电击就足以让一只小白鼠对电击前的闪光产生恐惧。

你唯一要注意的,就是控制住犯错成本,别一次错误就让自己万劫不复。只要保住还可以再来的本金,多犯几次错、多负担几次损失都是值得的。

▼ 3、释放情绪,制造冲突

我们都听过一句俗语“气大伤身”,市面上也有各种教你如何控制情绪的理论和方法。

这些都没错,但一直用理性压抑住情绪也不是好的做法。

一是,这么长久下去,会伤害你自己的心理健康;二是,对方感知不到你的激烈情绪,会认为你的要求不坚定。

因此,对于一些你坚定要做成的事,不妨释放一些强烈情绪出来,主动制造冲突。

有了冲突,既能将事情争吵得更清楚,又能让对方充分认识到你的坚定性,反而更容易达成共识。

在释放情绪,制造冲突时,注意好下面三点就行。

1)制造任务型冲突,避免关系型冲突

关系型冲突,是指沟通的双方感觉到彼此之间的不一致或不协调时,会产生紧张、愤怒、敌意或其他负面的情绪,属于个人情绪导向。

而任务型冲突,指的是冲突双方对于任务的目标、决策或解决方法等有不同的观点、构想、判断而产生的冲突,属于事件导向。

关系型冲突多是负面的,因为它引导大家把时间和精力浪费放在彼此的关系上,忽略了真正问题的解决,背后依然隐藏着各种风险可能随时爆发。

而任务型冲突多是正面的,它使双方的互动频率增加、思考更加深入,进而产生新的想法。

所以,释放情绪吵架时,不要做人身攻击,不要做绝对归因,就事论事来吵。

就像我女朋友和物管阿姨的吵架,就盯着“水管漏水维修慢”这个事来吵就行,不要去做“你长得老”、“你长得肥”这样的人身攻击。

2)冲突一定要以达成共识收尾

别光顾着释放情绪,只追求自己心里的畅快,忘了吵架冲突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共识。

要像我女朋友吵架这样,最后让物管阿姨同意第一时间找到人来维修。

3)冲突后主动引导关系的回温

冲突不可避免会造成双方关系短时间的紧张,而冲突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因此通过冲突达成共识后,要主动引导关系的回温。

像物管阿姨找到人给我们维修好水管后,我们就可以买点水果给她,表示感谢(很可惜,这篇文章我写晚了,这件事我漏做了)。

03、总结

理性的优点总体上是多于缺点的。

因此,如果你是一个理性的人,那么我要恭喜你!

理性也给我们带来了看似软弱的弊端,好在我们还有应对之道。

1、抛开理性,立场先行

理性的人,尊重事实和道理,更能体谅他人,更能接受他人意见。

但有时,也要非理性的立场先行,因为人类这种生物还不完美,很多时候就是非理性的。

2、敢于冒险,承担损失

当妥协和退让是更有效的策略时,理性的人,会选择退让,以回避风险和损失。

但有时,也要敢于冒险和承担损失。因为,现时人类的认知和技术,并不能确保我们万无一失。

适当的冒险和承担可负担的损失,是我们做成事的必经之道。

3、释放情绪,制造冲突

理性的人更擅于情绪的控制,但如果一直没有情绪的释放,对己对人反而都不利。

因此,可以主动释放情绪,制造一些任务型的冲突,更能达成目的和共识。

以上三点,只要你掌握了,你就是一个更完美的“理性人”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为什么越理性的人越软弱?  软弱  软弱词条  理性  理性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  
综合管理

 如何避免成为微观管理者?

如何避免成为微观管理者?微观管理亦作微观管理学、微管理学、微管理或显微管理学,是商业管理的一种管理手法,与宏观管理的理念相反。微观管理冲动的事情。下面就是jy1...(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