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年幼的孩子打人、咬人、抓人怎么办?当孩子哭闹甚至满地打滚时,你是不是火冒三丈却又束手无策?
想想,你的孩子小时候,有没有过打人、咬人、抓人这样的攻击性行为?有没有哭闹、满地打滚这些让你恼火的表现?
其实,两三岁孩子的这些行为,往往是没有针对性的。由于他们自身缺乏情绪情感的表达能力,所以才会用我们成人眼中“任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这时父母的惩罚和纵容都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帮他发展起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是一个人觉察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识别他人情绪,并依据某一目标,调控自己与他人情绪反应的技巧和能力。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不仅是孩子身心健康的保证,也有利于孩子专注力、学习力的提升,还是孩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接纳是第一步。情绪没有对错之分,所以对待孩子的任何情绪,父母都要给予无条件的接纳。对孩子情绪的接纳,是对他作为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尊重,是父母把孩子当人对待的基本体现。同时,情绪也是一种能量,一旦涌现便不会凭空消失,需要有效疏解的管道。所以,如果孩子出现负面情绪反应时,父母一味地去否定或压抑孩子的情绪,就会让他处于和父母对抗的状态中,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在接纳孩子情绪的基础上,我们要试着帮孩子觉察和识别他的情绪。年幼的孩子,不仅缺乏恰当表达自己的能力,甚至连自己当前处于什么情绪状态,都可能不知道。帮孩子觉察、识别情绪的小方法有很多,比如:提示。当孩子表现出某种情绪时,提示孩子“你是不是很生气”;交流。父母有情绪时,主动和孩子交流自己的感受;演示。准备表达各种情绪的词汇,如生气、恐惧、伤心等,演示给孩子;游戏。利用角色表演、情景剧等方式让孩子学会观察他人和表达自己;制作情绪识别图。把各种情绪用脸谱等方式阐释,教孩子识别各种情绪等等。
当孩子能觉察和识别自己的情绪后,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孩子找到适合他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只要确保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的大原则,如何表达是孩子的自由和权利。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通常有:拥抱,想哭就哭会儿吧;倾诉,跟朋友、同学、父母倾诉;画画、涂鸦,画出心中的不满;唱歌,唱出心情;摔打枕头、沙袋等;体育运动,打球、跑步;旅游,开阔心境,放松情绪。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还可以用写日记的方式来整理情绪。
教会孩子管理情绪,是父母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还需要注意尽力避免一些不当的方式,比如:1.以暴制暴。恐吓、威胁和打骂,会扼杀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也会导致孩子自我伤害和攻击行为。2.当孩子情绪的奴隶。用贿赂、哄劝的方式息事宁人,让孩子学会用情绪勒索。3.好孩子不哭。哭泣不代表懦弱,而是一种心理需求,不能禁止孩子哭。4.为孩子的情绪贴标签,扭曲孩子的自我认知。5.流于说教。当情绪主导孩子意识时,讲道理也无济于事,应该先处理孩子的情绪,再处理问题。6.回力球效应。孩子闹脾气时,父母无法保持冷静,回以愤怒,结果形成恶性循环。7.冷漠无视。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8.归咎他人。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把他遭遇的各种挫折都归咎于外界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对“转移注意力”和“冷处理”这两种方法的使用。转移注意力在特定情况下是适用的,但不要滥用,否则就会给孩子传递一个不当的信息:愤怒、害怕、伤心、失望等负面情绪是不对的。一个真正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是只有正面情绪的人,而是能感觉到自己不良情绪,并有能力和它们和平相处的人。父母要做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他的感受,并积极、及时地回应孩子真实的需求。
冷处理则更是一种被滥用的手段。我们应该关注和接纳孩子的情绪,理清行为背后的原因,引导孩子找到解决方法。如果对孩子的情绪一味的不闻不问,不理不睬,不是冷处理,而是冷暴力。
孩子自身情绪管理能力的建立和发展,仅仅靠父母的教授是不够的,更需要父母身体力行的示范和环境的熏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情绪稳定,懂得理性表达,能否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是否构建了和谐的家庭关系,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情绪教育。如果父母平时把孩子作为自己发泄情绪的工具,以冷嘲热讽、摔打东西、训斥打骂等方式来宣泄自己的烦躁、愤怒和挫败感时,又如何要求年幼的孩子能管理他的情绪呢?还是那句老话:我们给不了孩子我们没有的东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先让我们自己成为那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