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晶美同学
YouCore主策划
前言
前天,我在小区丢了水卡(自来水用户缴费卡),我妈督促我去找物业负责人查一下。
她一天说了我两次,早上出门时催我,之后又发微信催我,发现实在催不动我时,就自己抽时间跑去找了物业负责人,经过一圈折腾,还真让她把水卡给找到了。
找物业负责人问一下的行动门槛又不高,也有一定的收益回报(水卡里面还有两三百块钱),为什么我一拖再拖,不能像我妈那么干脆利落地去行动呢?
因为我打心眼里觉得卡被人捡到,再交到物业的几率非常低。
很多时候你之所以迟迟不去行动,就是因为你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会带着一些隐含假设,这些隐含假设阻碍了你进一步去行动。
特别是下面三个假设,只要稍一转变,你的行动力蹭蹭地就往上涨了。
01、只有万全准备,才会取得好结果
在正式行动前,你的潜意识里往往会有个隐含假设:只有万全准备,才会取得好结果。
这个假设就容易导致你一直停留在“伪准备”的阶段。
你总觉得准备还不够充分,担心如果就这么行动了,一定做不好事情,于是就一直在准备。
我表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从K12行业离职后,已经在家待业了一年半了。
我去年年底问他,对工作有什么打算?
他说,打算转行到数据分析岗。
今年国庆前我再问他工作情况时,他回复,还在上数据分析的一个课程,说要等充分做好准备后再开始找工作。
我表弟就是掉入到了“只有万全准备,才会取得好结果”这条隐含假设的陷阱中。
要破除这个心理障碍也简单,你只要改变两点认识即可:
1)没有行动,无法真正提高质量
写作的人,都知道一个真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好的文章从来不是前期准备出来的,而是通过写作时的修改次数迭代出来的。
好的行动结果,也是迭代出来。
有了行动,你才能真正验证脑袋里的好想法,有哪些是经不起考验、需要再斟酌改进的,有哪些忧虑和担心只是瞎想。然后在一次次迭代中,不断提高行动的质量。
因此,准备得差不多后,你就可以先行动起来了,这样稍有进步,你就会不断地给自己加分,叠加的每一分都会成为你前进的每一份动力。
2)有时候,速度比质量更重要
你可能没意识到,很多时候,比起行动带来的风险,时间是更大的成本。
我刚工作那会,当时的领导布置给我一项引流任务,我满口答应下来;一天、两天、三天、两个星期过去了,我都只是停留在做准备的阶段,一点行动都没有。
直到领导问到我时,我才向她一二三四地列举了好几点担心,说觉得这个任务做不来。
领导气得拍桌子,“你觉得这个任务做不了,为什么不早说,耽误了这么长的时间,公司损失多少钱?”
我这才意识到,比起行动失败带来的成本,拖延的时间是更大的成本。
02、行动和结果是等比例的
只有行动,才会有结果,这是一条真理。
但你的潜意识还有一个跟这条真理接近的隐含假设:行动和结果是等比例的。
这个隐含假设告诉了你:你付出20%的行动,就有20%的结果;付出80%的行动,就有80%的结果。
但不幸的是,这个假设是错的。而且正是因为这个假设,才导致了你很多时候的半途而废。
为什么呢?
因为行动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成正比,而是更可能像下面这张图展示的关系。
▲ 图、行动与结果关系示意
也就是前20%的行动,很快就能带来80%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开始阶段更容易兴致勃勃的原因,因为一动手就能看到进展。
中间60%的行动,结果一直不变,一直停留在80%的阶段,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高原期。
在高原期,成果的进展会有一个明显的暂时停顿。这个阶段行动看不到成果,而且周期长,不断重复却又没有什么正向反馈。
在曲线上就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甚至有所下降。你做很多事的兴趣基本就是在这个阶段丧失的,然后就是半途而废了。
熬过了高原期后,后20%的行动又能继续产生成果,很少数的人就到了这个阶段,成为了各个领域的专家,不同技能的擅长者。
那如何能熬过这个高原期,走到专家、某个技能擅长者的位置呢?方法也是两个:
1)在高原期多忍一忍
认识和尊重高原期的存在,下次你再发现自己行动没有进展的时候,就可以再多坚持一下,多练习些遍数,只要熬过了高原期,你就能感受到取得最终成果的快乐了。
就像跑步一样,你只要熬过了临界点,就能享受到跑步带来的爽。
2)改判断为评估
行动受挫时,我们下意识的第一反应就是作出判断。
比如,晚上躺在床上,回顾今天工作,如果顺利的话,你会开心“今天工作做得挺好的”;如果不顺利,则会懊恼“今天工作没做好”。
“好”与“不好”,就是你对事情的主观判断。这种主观判断,容易导致无用的自责心理,拖延你的行动力。
因此,下次再为自己的行动没有结果而焦虑的时候,你不妨跳出自己的主观意识,不论对错、好与不好,试着像观察者那样看待问题,客观评估下:自己是为了什么而焦虑,将自己从焦虑情绪中剥离出来。
这样就更容易帮你接受高原期的临时性停滞不前,从而熬过高原期。
03、提升行动力有捷径
虽然理性上知道不可能,但我们在脑子里还是有着这个隐含假设:觉得会有捷径,可以瞬间拉升行动力。
这个隐含假设体现在你的行为上,主要会有三个典型表现。
1)追求万能方法
我带过的一位私教同学,目标很多,想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行动力,还想改善内向的问题,学会与人交往。
于是我便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建议他先盯着一个目标“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发力,完成这个目标后,再利用思维能力的提升,更好地撬动表达、人际交往、行动各种能力的提升。
可没练两个逻辑练习后,他就有些急了,问我:老师,这么练,真的管用吗?
甚至殷切地渴求道,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同时提升各种能力,而且能解决工作上的大多数难题?
如果真的想要万能方法,当然是有的。
但越万能的方法,意味着越抽象,越不具备实操性。
举个例子,假如你想做一道菜:西红柿炒蛋。
我可以跟你说,把西红柿洗净切小块备用,鸡蛋炒七分熟备用,葱花炒香后加入西红柿大火翻炒,加入佐料炒熟后加入鸡蛋,翻炒均匀即可出锅。
然后,你只需照着做,就能做出一道美味的西红柿炒蛋。
但如果你想要一个万能方法,炒遍天下所有菜,我只能跟你说:开火、把菜下锅,关火。
我说得正确吗?绝对正确,但真照着去做,你就只能傻眼地看着灶台上的食材和铁锅,无从下手。
这个方法确实万能,且肯定不会出错,但却不具备任何指导意义。
《看完这个视频,治好了我的拖延症》
《15天轻松变成自律达人》
《简单几个技巧,5分钟快速提升行动力》
这样的内容看了是很爽,它给了我们一种幻觉“提升行动力的方法很简单,我只需要看这篇文章、这个视频、这个课程就够了”。
这种奖励的幻觉,让我们沉迷在一个个视频、文章、课程中,收藏了一篇篇文章、视频,看了一个有一个,但从未行动过。
3)一次顿悟,将会瞬间改变我的行动力
电影和书籍中,当主角面临困境或难以解决的敌人时,往往会出现能力的顿悟,亦或者产生心灵的蜕变,然后领悟绝世武功或者超能力,一招制敌。
这样的故事看起来很爽,但没有用,没有哪次顿悟可以瞬间改变你的行动力。
行动力的提升是持续反复的过程,过程中可能出现反弹、继续拖延的问题,但每一次失败不是回归原点,而是更加接近终点。
只要总体是上升的就可以了,哪怕过程有些曲折。
04、总结
很多时候我们迟迟不去行动,是因为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会带着一些隐含假设,这些隐含假设阻碍了我们进一步去行动。
常见的三大隐含假设:
1、行动前,觉得只有完全准备,才会取得好结果
3、受挫后,觉得提升行动力有捷径,万能方法、不用行动或一次顿悟,就能瞬间提升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