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投资人:西安为什么遍地难寻好的创业项目?

在创业圈,屡上演着一些比明星八卦还精彩的戏码。

比如,美女创业者病中被董事会除名,公开和投资人互怼,剧情不断反转;再比如,被媒体热捧的95后创业者公司倒闭、负面频出,而这桩糟心事却成就了其早期投资人,让他有了一副“90后创业”专家的面孔。

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的关系,既有“我追你,如果我追到你”的情侣感,又有叛逆和控制的博弈,背叛和信任的矛盾。

1:

商界如果是人性的战场,那创业圈就是其精华。而其中重要的参与者投资人,在凡人的幻想中,他们一定拥有精明而果决的面貌,是我辈仰视也望不到的金字塔尖。

投资人对自己的认识则接地气多了。有投资人戏称自己为“CCO”,chief chat manager,首席聊天官。每天从早到晚和一波又一波的团队喝茶聊天,聊到口干,坐到腿软。“CCO”的职业特性让很多投资人都有侃侃而谈的本事。比如针对和投资人相爱相杀的创业者,不同的投资人会讲出截然不同的故事。

在西安微纳点石的投资人魏承光的故事里,创业者是英雄,是一潭死水中第一个点燃革命火把的人,是勇于违背人类本能的“感性”选择商业“理性”的人。这样的英雄只要有一个能成功,所能带来的正效应都是巨大的。比如一个马云的成功改变了杭州,改变了中国,甚至全球。这样的“英雄”值得全社会去呵护。

而中科创星的王博,则用“疯子”来形容创业者,用“傻子”来形容风投。创业这件事,就是一个疯子领着一群傻子打着手电在往前跑。“傻子”给“疯子”的不仅有关怀,适当的时候还需要给他临头一棒,让他走上正确轨道。

但就社会而言,应该给予多一些理解。比如当你看到一个辞了职、砸下自己的积蓄为了一个疯狂的想法努力的人,请别嘲笑他“不务正业”。

投资人口中,这两个冲突的人设达到现实世界不可能实现的统一,是如此顺理成章。

2:

投资人这三个字绝不简单。“全民VC”、“全民PE”的说法只能是一种媒体修辞,不论谁都得承认,投资这行对人的要求很高,要有很深的阅历,精准的眼光,以及在商业内摸爬滚打的经验;想进这个行业,也有较高的学历、资历门槛。

在陕西,投资机构、投资公司现如今很多,但实际投资行为的发生并不多。

根据智投云的数据,近五年来,西安发生的融资数量为165件,占除北深杭上广外的其他地区比例为4.4%,排名其他城市中第六。在这份榜单上,排名第一的是成都,其融资事件数占比为15.1%,绝对数为565件,是西安的近四倍。

这似乎佐证了一些本地创业者的常用语:“在西安找钱好难”,甚至一些颇有成绩的创业者也会说“西安是资本洼地”。其中投向早期项目的资金力量最为薄弱,据陕众筹的李冬估计,有实际投资行为的机构绝不超过五家。

尽管如此,一些投资人似乎有着和创业者截然相反的共识:西安其实不缺钱。

这是为什么?

投资人那里,不难得到如下两方面原因:你找不到钱,第一,你的项目可能不够好;第二,你的项目不符合投资人认为适合西安的方向。

什么才是好项目?

每天在媒体上曝光的、总是参与各种座谈的也许不是好项目,因为作为初创企业,他把精力都放在了宣传、而不是干实事上;听起来非常厉害、有概念的也许也不是好项目,因为他也许只是徒有空壳。

最考验投资人的是投早期项目,风险最大,回报也最大。除了看团队的履历、掌握的技术和专利,也许这时候看项目好不好的指标是,能不能过五关斩六将,拿到专业机构、专业投资人的钱。

资助一个不被理解的“艺术家”也许风险太高,投资机构理所当然的应当希望自己所投的项目是被广泛看好的。正如美剧《硅谷》里极有讽刺意味的片段,各家投资机构为争抢男主角的项目,不断调高各自估值,到最后开出远高于实际价值的天价。

《硅谷》 截图

在现今信息发达的前提下,钱是追着好项目跑的,如果你的项目好,别说在西安,就算是深山老林,资本也会追过去,掘地三尺挖你出来。如果你的项目真的是金子,绝对不会被埋没,何愁找不到资本?

从这个角度来说,与其被西安是资本的“洼地”,不如说西安是好项目的“洼地”。

3:

项目“洼地”的现况使得一些机构有钱却投不出去。一位投资人透露,本地有一支资金规模约为千万的基金,近一年来竟只投出一百余万,钱攥在手里,无合适项目可投。

项目“洼地”的形成原因有很多,项目少,质量差,但如果再挖掘深层次的原因,值得解读的还有更多。

德同资本把最根本的因素归在了人上。如果将西安的人口和成都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两者有几百万人口的差距,而如果计算那些年轻且有创新创业活力的“新西安人”,就算乐观估计,其数量最多也只能达到成都同类人口数量的一半。池浅不养鱼,想要扩大创业者的“鱼群”,西安这个“水池”,目前的容量还有些小。

西安社会从业人数 ©️ 西安市统计局

微纳点石则从西安现有的项目上寻找原因。就魏承光的观察,西安的创业项目现如今比较明显的问题在于基本过不了A轮。大家往往满足于小富即安,而缺少往A轮之后冲一下的冲劲。

这样缺少冲劲的原因除了主观因素外,一方面是因为本地缺少能真正扶一把、相互促进的早期投资机构,另一方面是在于,缺少已经“冲出去”的项目所能带来的标杆效应。没看到身边有人走通更宽阔的路,于是本地的创业者更缺乏对自己企业的想象力。

另一位投资人则对比了西安创业者与一些其他城市创业者的不同。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在于,别的地方的创业者几乎是夜以继日的工作,晚上九十点孵化器里仍旧灯火通明。而就他观察自己熟识的本地某家孵化器,每天下午六、七点,几乎所有团队就都下班了。

更有一种脑洞大开的说法,从历史溯源上找起了原因。陕西传承的是农耕文明,相对于风险更大、随时面临重头再来危险的海洋文明和草原文明来说,农耕文明生性更加保守,更加厌恶风险,于是历史传承决定了西安缺少创业的先天基因。

有点说的远了。

4:

不同的投资人、投资机构都有自己一套思考问题的严密逻辑,这样一群有个性的群体,也许很少能产生共识。但在西安不适合什么创业项目上,投资人们却有一定的共识。

比如,西安不适合商业模式类创新,这类项目往往进入壁垒低,需要有很强的募资能力,风险性高;再比如,纯to C的项目,西安不太适合。

除了“不看好什么”,“看好什么”在投资圈内也有一定的共识。西安的科研院所、高校很多,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以科技成果为核心的“硬科技”,是被投资人看好的一座富矿。

西安部分高校和研究所

在西安,已存的类似科技成果估计有四、五千件之多。如果能被成功转化,走向商业,对本地的带动作用不可估量。

然而过去多年,这座富矿似乎还是一座未经广泛开发的“处女矿”。

就德同资本李正的观察和总结,这部分资源未能被合理开发的关键原因有两点。

第一,是老师做企业,身份不独立。高校教师同时拥有企业家和教师两重身份,这对于投资来说是大忌。

据一位投资人讲,高校老师在他的眼里更像“个体户”,看着碗里的也看着锅里的,因为高校教师是社会公认的“好职业”,所以没有勇气把碗拿掉,从锅里吃饭。

于是经常会听到老师这样一种说法:“你们投这个企业,干得好我出来,干得不好我回学校。”

但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呢?

第二,是技术不独立。从前,老师的发明专利都属于学校,这对投资机构来说风险巨大。向学校购买专利,也有问题:专利应该如何定价?卖贵了投资机构不买,卖便宜了学校又害怕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但近两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开,科技成果转化不再有从前那么多约束,变革也已经在慢慢发生。

就一些投资人的观察,曾经许多高校教师对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这件事都是排斥的,他们更希望别人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买走,或不想参与这些事。但现在随着不断放开,不少老师开始主动思考创业、越来越多的老师愿意接触投资方。

中科创星的王博也认同类似的趋势,科研院所、高校人员创新创业的大环境在不断向好。

比如现在当老师们有意愿去走向商业的时候,大家会激励创造很多条件去帮助他们;再比如学校承认个人发明或者科技成果在组织里面占有的比例,并且承认外来的职业经理人,也可以给这些人股权。

科研院所里也有变化,有了更多社会商业人员与科技工作者的交流,这种交流会带来的思想变化是无价的,这会使得科技工作者观念转变:你做的事,只有商业化了之后才有更大的意义。

5:

在细节处,变革之中也存在着些许问题。

比如一位投资人曾描述他在高校的引导下,与该校一位高校老师的会面。老师非常热情的对这位投资人说到:“我其他机构我都不对接,我就相信咱们学校,学校说什么就是什么。你觉得让谁投好就投,你来决定!”

这些高校教师在进入商业社会时是有极端排他性的。他们的标准也很简单,就是信不信任。只是这种信任并非来自于商业论证,而是完全出于主观认识,很多时候具体标准只有一条:除了学校,谁都不信。

这种商业上的不成熟不仅体现在寻求投资时,更体现在老师所做的项目上。很多老师创业最讲求的是情怀,想认真的把一件事做好。他做这件事的动力很多时候并非源自于市场需要,而是实现自己的某一个想法,或者得到更大的社会认同。他们往往疏于对商业模式的探索、对盈利模式的思考。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些高校老师创业所需要的创业辅导,也许和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两样。

此外,尽管大环境向好,国家有众多政策为高校创业解绑,但真要落实到每个学校,落实到什么程度,还有一段路要走。于是现在的情况是,尽管很多老师跃跃欲试,但似乎还没有出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当然,变革的节点是需要等待的。在众人都在寻找问题解法的背景下,很多投资人认为真正的突破口已经近了。

Facebook 创始人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截图  

中科创星深耕科技成果转化,已有很多实践经验的积累;一些投资人选择投高校老师团队里较为核心的学生,培养他作为职业经理人,通过老师学生之间的天然信任化解信任矛盾;西交科创基金更是一个新的尝试,这支基金依托交大校友资源,是西部第一支由学校参与出资、引领社会资本,委托专业团队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基金,多方资源的依托使得这支基金未来可期。

在社会资本不断探索的背景下,德同资本李正的预估显得越发可信:未来两年之内,西安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枷锁必将被突破。

6:

近半年来,西安对创业的热忱让不少投资人感到兴奋。这个城市太缺少活力,这让人期望创业所能带来的能量是巨大的、能引领城市成长、甚至有颠覆性的。

社会热情之下,同其他创业环节一样,西安的投资圈里也有了“靠双手吃饭”和“靠嘴吃饭”之分。

有人持理解态度,毕竟投资圈也有自己的生态链。真正有钱有能力的,永远在第一线;有钱没能力的,在第二线做跟投;没钱没能力的,做FA(Financial Advisor财务顾问);没钱、没能力但是有热情的,做FA的FA。

能够形成这样完整的生态,侧面证明市场的蛋糕足够大,证明足够多的人对这座城市看好。

有人甚至非常乐观。有些没人、没钱、没场地、没资源的人混进投资圈,起码能形成对比作用,凸显出哪些机构投资人在正经做事。

这些笃信市场规律的投资人们,对创业这个大行业里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乱”显得云淡风轻。他们相信“乱”是环境向好的信号,是发展过程中所必然遇到的阻碍,甚至政府都不需去甄别其中真伪。

我们只需要等待潮水退去,总能看见谁在裸泳。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西安  西安词条  投资人  投资人词条  遍地  遍地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  创业  创业词条  
融资

 8种途径获取创业启动资金

创业伊始,创业者需要一笔启动资金来购买设备和原料、租用办公场地、招聘工作人员等等,这些都需要开支。青年创业网之前的文章介绍了8个简便方法估算创业资金,但了解创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