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精彩的演讲,可以快速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把听众带入故事中,与之产生共鸣,且在结束后仍感意犹未尽。那如何做好一场演讲呢?开智校友柳白猿,从抓住重点、与听众交流、创新、记忆几方面为你详解,文末还有福利哦~
作者丨柳白猿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火烈鳥 Flamingo」已获原作者授权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TED 有一个 Playlist,叫做「Before Public Speaking」,看完这个 Playlist 之后,你应该不会再有演讲技巧的问题。在 Playlist 的基础之上,我还想再补充几点。
如何抓住重点
这个问题有一个直击要害的解决办法:
第一步:反复自问。
我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观众要关心我所谈的问题?我的想法对谁有意义?我的言辞和故事是否能照亮他人的人生?一个 15 分钟的演讲,最好只有一个重点,最多两个重点,我们可以把这个重点「简化成一句话」,然后把它写在纸上。
第二步:在记忆中寻找三类故事。
1、和听众相关的,日常、具体、生活化的故事,这可以帮助你和观众建立联系。在分享的最开始,你必须让观众意识到:我们都在担心同一个问题,「让观众找到内心的一个缺口,观众就会试图弥补它」。
2、反常识的新鲜故事,带领观众用另一种角度审视生活——因为大脑喜欢新鲜事物。
3、激发人类共通情感的故事。但千万不能效仿恶人——通过演讲发动战争,通过演讲创立传销组织。因此演讲最大的误区是:只为组织利益发声。一旦讲者放弃自身格局,就失去了生而为人的特质。2400 年前齐国稷下学宫尚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格局,而今人类已经可以触摸太空,我们不要输给古人太多。
如果你的演讲只是为了服务于组织,那就没有意义。要扩大到对全人类都有意义的层级,它才有可能照亮别人的人生。
— TED创始人 Chris Anderson
第三步:组合这些证据。
第一类故事用来打开局面,让观众和自己一起进入心流状态;第二类故事用来颠覆观众常识,给观众一个 Aha moment;第三类故事放在最后,它是你心中回荡的声音,你脑中深刻的信念。
准备完这三步,你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心理意向——「在演讲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你会有怎样的神态、怎样的语言」。就像 Conor Mcgregor 在每一场搏击比赛前,都会精准地预言自己怎样一步步摧毁对手,然后在比赛中像演员一样使预言成真。
这也像你发现了一座灯塔,并找到了每一条去往灯塔的路径,你带着一群不听话的游客向前出发,游客可能会偏离原定路线,但你总能把那条小径上最独特的风景介绍给他们,最终他们会到达灯塔,也会记得途中风景无数。
图片来源 VisualHunt
如何与听众交流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必须复述《创造性:人类创新的科学》中的一个章节——「演员的创新模式」。因为它让我彻底明白了一场演讲的意义何在:
从来没有人把表演当作一种创新,但表演的确是创新。我们来看芝加哥剧团即兴表演的例子。
这个剧团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每次表演都是即兴的,有时他们让观众说出几个单词,然后根据这个单词开始即兴发挥;有时他们布置一个婚礼现场作为舞台,观众是参加婚礼的来宾,演员也不知道婚礼下一刻会发生什么,观众的反应,决定即兴表演的走向;有时他们包下一栋别墅,带观众挨个参观房间,于是观众也被卷入剧情。
即兴表演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存在,那时人类没有文字,只靠语言传递信息。古老的祭祀和长老,会不断变换他们在典礼上的措辞,这是即兴表演的原始形态。随着电影行业成熟,剧本应运而生,演员拿到的剧本上,清楚写着每一句台词有什么情绪、有什么表情。
芝加哥剧团即兴表演的复兴甚至影响了很多新生代艺术家的拍摄手法。艺术家们受到即兴表演的启发,放弃了传统剧本,让演员自由发挥。
即兴表演给我们的启发是:演讲也是即兴表演。我们最好像演员一样,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亦即,深入自己的生活,把 Aha moment 变成具体的语言,最终使其成为演讲素材。这样我们就不会在观众渴求新故事时感到恐惧。
这也是我以前最常做的事,我总会要求把最后的时间留给我。在最后一刻到来之前,我会不断观察观众的反应,看他们什么时候听得专注,什么时候无精打采。轮到我上场时,我脑中已经模拟了无数次「观众有怎样的问题等待解答,我要避免哪些陈词滥调」,之后我会像搏击选手那样全神贯注、使出会心一击。
即兴表演给我们的启发只有这些么?No!现在我想谈论最让我激动的一个启发:就像 Keith 谈到的那样,我们不仅要分析即兴演员的性格特点,行为模式。更要分析 How they collabrate with each other!我 们不能只分析演员,还要分析观众,以及观众和演员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没错,问题的关键,就是心流体验,即兴演员会频繁地陷入心流体验。因为心流带来无与伦比的快乐,他们甚至愿意放弃高薪演出机会,一直在小剧场里工作。那么,即兴演员的心流体验从何而来?
是从观众那里!那些带着困惑和期待前来的观众,会给演员投上热切的目光,那种目光像裹着一股能量一般,给演员压力,这股压力会让演员迅速进入心流状态,因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之一,就是给自己一个「和自身能力相当的挑战」。
随后,演员的表演让观众一步一步越来越投入,而观众在演员使出「会心一击」的时候,又会报以惊叹、欢笑、泪水、满怀期许的沉默。这些反应会促使演员走得更远、更深,表演之后像成为了另外一个人。
事实上,即兴演员不断深入一个角色的手法,也常常用在心理治疗上,要成为「可能的自我」,就要请治疗师担任观众,病人则像演员一样,随着观众的鼓励彻底进入角色,涅磐重生。
是的,就像你联想到的那样:如果你感到自卑,最完美的治疗师就是「不断鼓励你、无条件相信你的朋友」。而我之前做过的每一次演讲,也都验证了这一点——最好的观众,是心有灵犀的好友。
图片来源 VisualHunt
演讲也是创新么?
等等,这不是常识么?观众会影响讲者,这道理也太显而易见了吧?
重点不在这里!哈哈,Keith 想表达的,和让我激动的不已的地方,在于 Keith 把表演当作一种创新的模型来研究!这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地方——原来创新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虽然设计产品和即兴表演不同,可以不断对草案进行修改,但设计产品的过程,却有各种即兴表演的元素。
如果你把一群最聪明的人聚集在房间里,他们会一刻不停地做出令人惊叹的表演。乔布斯和 Jony Ive 讨论产品开发的真实场景,一定比电影《乔布斯》还要精彩百倍。
看到这里,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宫崎骏和铃木敏夫光靠侃大山就侃出了奥斯卡奖级别的电影?为什么雅阁汽车的开发过程中,最后一锤定音、并产生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一步是「开发人员面对董事会的质询」?
这种「个体心流 - 群体心流」的模型,给我们的启发是,我们不仅要做好自己在演讲中的那一部分,还要想方设法去寻找好的观众,就像齐国的稷下学宫聚集天下英才一样,TED 也会召集一批格局非凡的观众,为讲者提供一个能产生「群体心流」的环境。理解这个模型后,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拿开智的直播举例,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明白:
1、直播前的试讲绝对有必要。试讲时,听众要向讲者抛出更深层的问题,你最想表达的是什么?我没有听懂的是哪几个方面…(可以制作一个「问题清单」,这样听众就不必绞尽脑汁想到底要问什么问题)。
2、提升直播的质量,会引发新的蝴蝶效应,让观众对直播非常期待,连外界的人也会好奇,是怎样的人写出了这么棒的直播稿。
图片来源 VisualHunt
演讲和记忆力的关系
在古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伟大的讲者都脱稿演讲,一方面因为过去没有足够便利的纸笔(甚至没有书面文字),另一方面,脱稿演讲时展现出的音调、修辞、逻辑、激情,更容易被视为内心的真实展现。
脱稿演讲时,你需要高超的记忆力。古罗马的雄辩家,通常使用记忆宫殿来记忆演讲辞;古希腊人甚至把记忆力当作美德的一部分,他们认为:如果你真的认同真理,就理应牢牢记住它。
你完全不必把背诵演讲辞当作苦差事,演讲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不是死板的宣言,而是鲜活的创造,你的记忆力是一张巨大的网——记的越多,这网越大,接着它会网罗更多知识,催生更多灵感。
马丁路德金在讲《我有一个梦想》之前,整晚睡不着觉,上台二十分钟前才写好稿子,结果上台后,又把写好的稿子扔了,即兴做了那场永载史册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