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浮云
2014年是中国众多企业转型的大年,通过深度拥抱互联网、贯通线上与线下的 O2O战略布局逐渐清晰。而这一概念的爆红,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助力,企业也乐于放话“抢头条”,一时间各路天价融资的消息纷纷占据各大版面。
然而,巨额融资是否真的能“一脚定江山”,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去年12月初,出行O2O代表之一的滴滴打车宣布获得新一轮超过7亿美元融资。按照滴滴方面的表述,本轮融资将成为中国互联网非上市公司中最大的单笔融资之一。但是很快,滴滴就感受到了来自国际打车龙头企业“Uber”的深深恶意:与滴滴高调烧钱的模式不同,Uber以其独有的高效算法和运营策略形成了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口碑的扩散显然更加具有冲击力。
无独有偶,在教育类O2O软件“跟谁学”宣布获得天价A轮融资之后,立刻有消息质疑其融资实情和运营状况,其创始人陈向东更被传言“变卖家产”。无论是实情还是躺枪,这至少说明了融资带来的“光环效应”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那么,既然融资是浮云,真正定乾坤的又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交易量”。
交易为王
谁都想在O2O领域分一杯羹,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必然会产生优胜劣汰的效应。真正想在这场O2O的风云厮杀中成就霸业的企业,必须认识到“交易为王”——今天的融资额度不能代表明天的交易量,而今天的交易量,才能赢来明天的融资额度。而达成交易,不是将买卖双方引入平台就可以,还需要为交易的达成做大量工作。
Uber的算法核心是 travelling-salesman problem,就是研究怎么能把无数个移动的点用最短的线串起来,再加上其能够通过后台统计全城的人流和车流。这一独有的高效算法、大数据库再加上成熟的运营策略,带给滴滴、快的很大压力,并直接促成了滴滴、快的合并以对抗新来者。Uber在签约司机数远不及滴滴的情况下,有效交易量不可小觑,且运营效率远大于滴滴、快的。可见,不是谁占有的初始资源多谁就能胜出,因为互联网是开放的,资源始终处于一个流动的状态,对于所有平台来说都不是独占的。
在K12教育行业的O2O领域,也有更为鲜明的例子。“决胜网”、“跟谁学”相继获得高额融资,但其教师人均带课量却远不及“疯狂老师”(146课时/师,上线4个月)。根据其目前公布的资料和相关人士的解读,“疯狂老师”达成高交易量的关键是在于高效的后端数据处理(通过对家长、学生的行为分析匹配最合适的老师)、强大的人工助教团队(信息匹配成功率达95%以上),以及线下的高端体验中心,让家长、老师首次接触时更容易建立信任,从而促成交易。
不论是“Uber”还是“疯狂老师”,都精心考量每个环节,才成就了高交易量。而这,正是其它同质化产品所缺失的。
融资量与交易量相比,前者更多的是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而后者的核心则落在用户体验上。对于O2O领域来说,考量用户真实需求、解决行业痛点才是用户高频停留的关键。融资浮云,交易为王,真正带动行业起飞的风口必定不是来自投资大腕的资金,而是用户的极致体验。【作者:立十聪 来源:i黑马】
更多精彩内容 ,下载MBA智库资讯APP或关注微信公众平台:mbalib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