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印度市场 中国企业的大机会

“这个地方看着很像二十年前的中国。道路混乱,供电不稳定,到处都是摇摇欲坠的建筑。”我在中国的投资人朋友魏先生在今年夏天首次造访印度后说。拥 有敏锐商业嗅觉的他又说,“然而在印度这样一个次大陆规模、方方面面都充斥惊人多元性的国家,我也能感受到其中的能量与乐观。再过十年,印度将大大不同于 今日,呈现出令人咋舌的经济增长。

中印两国毗邻而居却并不相互了解,这实在让人诧异。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大型市场中没有哪个比印度更具吸引力了。”

25年来,我频繁往返于印度和我在中美两地的养父母家庭之间,这是我第一次认同魏先生对印度的评价。目前中印两国双边贸易额约为650亿美元,但下一个十年内有望增至3,000亿美元乃至更多。对于这种乐观的展望,我可以给出三个关键理由:

政局稳定

2014年5月,印度人民党在大选中以压倒性优势当选执政党,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出任总理。这场大选呈现出两股趋势,在 我看来,它们标志着印度政治与政府的一个转折点。自1947年独立以来,印度政局基本上是国民大会党一党独大的局面,这是首次有其他党派以如此大的优势胜 选,以至于国大党都没有获得作为主要反对党所需的起码席位。而且,这也是首次有一个像莫迪这样草根出身的人(其家人以前是街头茶叶贩子)登上这个世界最大 民主国家的最高行政职位。

民众对经济增长机遇匮乏的挫败感日益加重,对政府治理水平的期待也潜滋暗长,这些都成就了印度人民党的此次大胜。既然被委以如此重任,政府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推动所需的各项改革,使印度进入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轨道。

经济增长复苏

2000-2011年间,印度经济的平均增速7.3%高达。对印度这样一个由私营企业推动的市场驱动型经济体而言,这一成绩着实值得称道。然而近几 年中,经济增长放缓至4-5%,主要原因是上一届政府中联合执政导致的决策瘫痪。如今印度人民党大权在握,莫迪稳扎稳打,印度回归7-10%的增速是早晚 的事。这一增速表面上看也许低于中国,但不要忘了,印度是一个由私营企业驱动的经济体,来自政府的补贴极为有限。

 

 

年度 印度GDP增长率

2005-06 9.5

2006-07 9.6

2007-08 9.3

2008-09 6.7

2009-10 8.6

2010-11 9.3

2011-12 6.2

2012-13 4.5

2013-14 4.7

 

中印关系改善

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中印曾在1962年爆发短时边境战争,以印度失败告终。中印边境对峙常被视为两国关系升温的拦路虎。然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最近的访问给两国关系打下了更加扎实的基础,而莫迪政府也有心与中国建立更加良好的关系。除关系升温之外,中国还将为本国企业在印投资提供大力支持。

印度需要中国的专业知识与技术

印度亟需升级其在公路、铁路、电站方面的公共基础设施,同时构建生产能力。而与之相反,中国国内的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建设完毕,上述所有领域几乎都承受着产能过剩的压力。本质上说,印度和中国彼此需要。

站在中国企业的角度,将印度视为有待拓展的下一个大市场应该是顺理成章之事。显而易见的原因有:

·印度是一个增长中的市场,拥有12.2亿人口,其中50%年龄在25岁以下。

·中国企业具备增长中的印度经济所需的生产规模与专业知识与技术。

·中国制造能力过剩,劳动力成本上涨。

·印度各地地方政府对吸引中国企业在当地创造就业尤为热心,而中国政府也鼓励该国企业进行海外扩张。

·印度可能成为中国企业开启中东和非洲市场的跳板。

当然,拓展印度市场的过程中也会遭遇诸如政策变脸、腐败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等挑战。中国企业进入印度市场的头几年肯定都不会顺风顺水。但对着眼于长远的企业来说,回报将格外丰厚。当初中国市场早期进入者被回馈以巨大成功与业内惊人市场份额,也是同样的道理。

然而相对于90年代的中国,印度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服务型经济体,服务业占全国GDP总量的56%。另外,印度的商业、法律和文化环境也与中国大相径庭。因此,对计划进入印度市场的中国企业而言,明智的做法还是先咨询印度工业联合会(CII)、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SIAM)、印度电气电子制造商协会(IEEMA)等行业组织,以较好地理解行业格局与发展潜力。在掌握行业概况之后,下一步就应该联手能在印度复杂的商业与法律环境下游刃有余、同时有能力搭建两国商业与文化桥梁的商业伙伴。

总言之,我坚信,现在是中国企业启动印度市场扩张策略的最佳时机。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印度市场 中国企业的大机会  印度  印度词条  机会  机会词条  中国企业  中国企业词条  市场  市场词条  
营销管理

 如何优雅地给顾客降价?

文|何瑞琛降价,或许是我们现在生活每天接触频率最多的词汇之一了。作为被“狂蜂浪蝶”促销信息环绕的一员,我们有时候也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语。有时候我们看到降价品就...(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