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广点通广告自从推出以来不到半年时间,连续改版了好多次,最新的一次改版让基哥隐约觉得有些蛋疼。一直以来无论是微信的竞争对手,还是不知行情的自媒体人,都在唱衰微信的电商化道路,很多人认为微信作为一个社交属性极强的工具,很难有电商的基因。
作为一名电商的日夜实操者,肯定以及坚定的告诉大家,微信不仅可以做电商,而且可以做很好,只是微信自己还没有摸清楚方向,就乱了阵脚。
微信广点通的这次改版,内行人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是微信的“电商化”底气不足造成的。前面基哥也说了微信做电商是没有问题的,这是基于微信拥有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高的微信用户,用电商术语来说,叫做流量充足,但有流量不等于就能做电商。
微信官方需要为商家去负责的,除了提供微信广告平台,还要想办法能把微信用户往商家的微信公众帐号上驱赶,这样商家才有可能做下一步的转化。
从实际的操作情况来看,目前微信粉丝的关注成本,普遍在5-8元左右,这是业内的平均水平,我们说好听点叫做粉丝的购买价格,说难听的就是一个用户的关注成本,用户仅仅只是关注你而已,不代表他要做任何的商业购买行为,因此商家要把所谓的粉丝转化成现金流,难度很大。
微信官方也深刻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如何降低前端的关注成本,是微信官方急于解决的问题,也是微信是否能够形成大规模的电商化的前提。
于是微信广点通这两天推出的一种新的广告投放形式,即用户直接可以在广点通的广告展示页面下载APP,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帐号。省去了以前点击广告,先要调到一个着陆页,然后再关注微信公众号。这样做的话,公众号的关注率肯定会上升,但难度这样就解决了微信的电商化问题了吗?
我们先来剖析当前这种投放方式
第一种是直接下载APP,点评–纯属浪费表情
如截图一所示,这是虎嗅文章底部的一条广告语,该广告投放商直接把APP的下载链接方式放在了 广告语上,期望用户看到这条广告语就下载这个APP。
请问,下载一个APP对用户最大的阻碍是什么?不仅仅只是流量问题,万一这个APP做的很垃圾,岂不是浪费我等表情?并且很多使用微信的用户,不一定是在wifi的环境网络里,对这部分人群而言,直接用2G,3G的网络去下载一个未知的APP,这种难度系数太高了。
我们再来看下应用分发商店里的APP,用户为何愿意下载的?
起码,这里有关于这款APP的介绍,以及用户的评分和评论,通过“淘宝”似的说教,让用户动心,才愿意下载试试。
而微信广点通,仅仅依靠一句简单的广告语,就奢侈用户点击下载,这种可能性有多大?
万万没可能吗?肯定有人和我玩这个文字游戏。我敢说绝对有人下,但关键这个比例有多少?也就是说我下载一个APP,投放商需要付出怎样的成本?这种纯属于浪费表情的方式。
第二种:直接通过广告语进行关注–点评:瞎折腾
如截图所示,它是把关注的按钮放在了广告语上面,企图通过图片上的几行字,就说服用户去关注你。国人的广告策划水平是很高的,尤其是忽悠水平,所以照这样下去,高点击率是不成任何的问题。可新的问题是,这种用户的忠诚度有多高?、
也就是说,商家掩耳盗铃的买了一堆对你没有任何认可度的粉丝,和街边发传单吸引过来的粉丝丝毫没有区别。
通过操作数据来看,只要当天的消费预算足够充足,微信广点通的曝光量可以接近一千万,这个数据是相当恐怖的。也就是说微信其实并不缺流量,也不缺质量
那微信电商化,缺失是什么?
第一:缺失的是商家对微信营销的认识?
通过大量的广点通投放案例来看,绝大多数的投放商是不懂微信营销的,聪明一点的是把PC电商那套思路搬到了微信营销里,不聪明的直接把传统广告搬到了微信营销里。
这种没有未来的广告投放形式,直接导致了两个后果,一个是商家连续投放以后迟迟不见效,再也没有耐心继续,断了继续探索的勇气。
另外一个后果就是,大量不懂投放的商家搅乱了市场,微信广点通广告的展示权限,和广告的出价有关系,国内不缺土豪商家,他们可以把单个出价调到四十,五十都有人敢这样做,乱棒打死老师傅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通过分析发现,互联网商家的投放导向,一个是以APP下载作为导向,一个是以服务咨询报名为导向,一种是以品牌曝光为导向,另外一种是以关注量为导向
这几种结果导向本身都没有问题,如果在PC端进行广告投放,现有的形式完全可以,但是在移动端,受制于屏幕以及碎片化时间等因素,用户的转化率会特别的低,原先在PC端能够承受的成本,在移动端就未必承受的了。
他们没有理解微信营销的对象是“人”,而不是PC端的“IP”,对待IP的处理方式,和对待“人”的处理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在大家对微信营销无知的情况下,整个微信电商化的进程被严重拖慢。
第二:微信官方缺乏电商的运营能力
整个腾讯体系都是缺乏电商能力的,这是业界公认的,也并非基哥在这里故意黑腾讯。更让人担忧的是,微信广点通系统被划分到微信体系去运营的时候,这种对电商无知程度更加的深刻。所以他们没有能力去帮助商家做好运营。
虽然微信官方在全国各地展开了各种公开课,但听过的同学就知道,哪个嘉宾在台上讲的是真话呢?以及这些上台的嘉宾,真的是微信成功的代表?
平台型电商能否运作起来的关键并不在于流量,而是官方如何教导大家去运营,把自己的产品能够更加符合特性的展示给消费者。
总结来说,微信目前还是属于红利期,微信上有大量的流量可以进行购买,很多商家包括微信官方还没有弄明白微信广点通怎么玩,这时候介入的商家,如若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摸清楚方向的,很有可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去抓住这波红利期。
微信电商化的底气目前明显不足,但不妨碍随着越来越多真正成功案例的出现,会带动整个市场的蓬勃发展,到那个时候,才是微信电商真正崛起的时候。
1、【小微老板做推广】
小微老板再带一个员工,做5个网络推广:1)官网每天更新内容;2)重发B2B免费会员信息,每天再新发50条,做2~3个B2B平台付费会员;3)老板自己亲手做一个独立博客(网络日记);4)只运营老板的新浪(微博+博客);5)以企业的名义运营一个微信。
2、【传统模式的B2B】
传统模式的B2B一定会死,能够突围而出的只有三种:1、建立早期规模和品牌优势的平台阿里慧聪2、有特色和差异化产品/服务的平台@张有为 老师的环保设备工程网,联合垂直平台/企业有能力专业服务并按效果付费的工厂店3、具备交易功能或概念的网站如科芯通城和找钢网。
3、【外贸企业应有双A战略】
昨天在小区附近公园里偶遇一位已经退休的老外贸: 70年代末就在上海的著名国有外贸企业从事外销业务;80年代末承包了服装外贸企业做到年出口额数亿美元;2006年卖掉公司移民加拿大,最近回国看望亲友。他跟我说了一句很有味道的话: 现在外贸企业应有双A战略—象Apple那样做产品,向Amazon那样卖产品。
4、【互联网发展】
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先后得益于四大红利:技术红利、渠道红利、政策红利、思维红利。不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用户普及与行业应用)与政府管理的规范(黄色、偷税、隐私、版权),这些红利必将逐步消失,我们终将回到正常的商业秩序之中。原罪,是推动互联网发展的代价,哪个行业都不例外!
5、【钢铁电商平台】
昨天碰巧去参加了钢银的发布会,场面很热闹,几个黄衫兄弟口吐莲花,但是,我感觉钢银整个电商平台的逻辑起点是非常脆弱的,他们所有的业务和设想依然还是围绕贸易商在展开,而其中的一位黄衫兄弟还特别介绍到以前30万的贸易商现在大概只剩1%了,另一位兄弟提到贸易商的利润大概只有1%,这样的两个1%之下,钢银搞得再花销,又能玩出什么呢?钢联依然没有找到转型成为交易商的正解。
6、【B2B最重要的功能】
企业需求是在变化中,B2B黄页“过时”不仅是信息“泛滥”或有效信息(诚信)缺失,也有贸易越稳定“参展”需求越弱之事态(全球都一样),但,贸易细分化、个性化与服务集约化、标准化是配对需求,B2B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满足企业“服务”需求,成交后的流通服务永远存在。
7、【B2B平台都是悲剧】
综合或垂直B2B平台为什么必须、一定要依赖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才能半死不活的活着?这是非常奇怪又现实的问题,99%的B2B平台都已默认10多年了,而且组成了庞大的SEO团队,养着这样一支团队成本很高,老板也无心去思考真正能赚钱的深度服务……最后都成了百度、谷歌的寄生虫,不是吗?B2B平台都是悲剧。
8、【用服务粘住用户】
拓展市场是企业需求,但不是全部。粘住用户才是核心,这只能靠服务。而服务,目前的互联网还没能力提供比线下更低成本的手段。酒桌做关系,回扣添粘性,互联网能满足吗?不能,那就用线下好好配合线上,目前阶段别指望互联网能搞定2B的一切。如果靠新增用户打天下,就有骗子嫌疑。B2B行业本身就应该服务为重,以服务粘住用户,以用户形成口碑,方有未来。
9、【电商纷纷寻求落地,底层原因是什么?】
因为商品从匮乏转向过剩,消费追求也从标准化转向个性化。电子商务以标准化为基础,无标准化即无真正的电商(B2B难在此)。但个性化时代到来,产品及服务必须与众不同。电商在个性化需求面前遇到难题,线下配合就成为必须。电商也正由标准化向非标准化进军
10、【服务才是硬道理】
B2B圈在讨论流量和服务的关系。无独有偶,周一听了一个艺术品电商的讲座,主讲人也是在强调服务,强调生态圈特别是艺术品藏家社区的建设(买家源动力),要深入到行业里去,了解行业特有的规则。B2B也是一样都有行规,理解并提供更好的服务是硬道理,当然流量服务双丰收更Niubility了。
11、【几乎所有的B2B平台是搜索引擎的寄生虫!】
原因:这些B2B是由一帮所谓的站长建起来的,没有相关专业的从业者!都在想着引流量然后“卖点广告位”现在国内多数B2B平台的广告位是卖不出去的,基本都送!都想收会员费,可是都不想凭什么人家会交会员费!
12、【为何B2B销售比B2C销售难】
B2B销售不仅和B2C销售不同,更困难,理由有如下:①B2B买家要有经验得多。②风险要高得多。③需要更多的知识。④需要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⑤需要更多的耐心。⑥对经济更敏感。⑦涉及巨额的资金。⑧受糟糕营销之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