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生活中很多人都十分关注地板的质量,地板是我们最佳的地面装饰材料之一,那么,强化复合地板哪家好呢?一起去看看吧。
1、耐磨耐刮,抗踩抗压:强化复合地板的表面是由三氧化二铝覆盖的耐磨层,耐磨转数可达上万转,耐磨能力约为普通漆饰地板的10~30倍以上,这是强化复合地板最显著的优点之一,它对于日常的重物击打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2、花色丰富,时尚多变:强化复合地板的花纹是由装饰纸决定的,它不仅可以设计成木地板的纹理,也能设计成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颜色,能与各种家居装修风格相匹配;
3、稳定性佳,适于地热:强化复合地板彻底打散了原来木材的组织,破坏了各向异性及干缩湿胀的特性,尺寸极稳定,尤其适用于地暖系统的房间,还有抗静电、耐污染、耐光照、耐灼烧等能力;
4、安装方便,保养简单:与实木复合地板一样,强化复合地板在安装时最常用的方法即是悬浮式安装,简单有效。在保养时,强化复合地板也不需要特殊的油精和打蜡保养,只需进行日常的清洁即可;
5、价格便宜,性价比高:强化复合地板是木地板七大品类中总体价格最低的一个品类,且由于它具有耐磨好打理、适应地热等优点,所以其性价比也较高。
1、释放甲醛:强化复合地板的缺点之一即是释放甲醛,因此必须选择甲醛释放量达到国家标的强化复合地板品牌或产品;
2、最忌水浸:特别要指出的是过去曾有经销商称强化复合地板是“防水地板”,这只是针对表面而言,实际上强化地板最忌水泡,一旦泡水严重,则其形状很难恢复,情况严重则可能报废;
3、脚感较差:在三大主流木地板品类中,强化复合地板的舒适度是较差的,这是因为强化复合地板是用高温压制而成,而实木地板和实木复合地板则继承了木材有良好韧性的优点。
1、圣象:圣象地板毫无疑问是目前中国地板行业的翘楚,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排名第一,也是中国最早引入强化地板的品牌。其控股股东大亚集团在中国多个地区有密度板生产线,并拥有国内最大的强化复合地板生产厂。
2、德尔:2000年左右开始进入强化复合地板行业,以多变的"营销手段和良好的终端形象,在较短的时间内超越多个老牌企业,占据行业榜眼多年。但企业整体规模不算大,而且一直没有自有的基材生产线,制约其向纵深发展。2011年上市后,公告称募集资金投向辽宁和四川建立二个地板和基材生产基地,预计完成时间为2014年。
3、扬子:早期的国内强化地板生产商,整体形象和营销手段均比较低调,以中低端定位切入市场,渠道发展非常扎实。虽然行业有大起大落,但是该厂商保持自有节奏稳步发展。根据行业内统计数据看,总销量可以进入三甲,并有直逼德尔,成为第二集团领军品牌之势。
4、升达:国内第一批强化地板生产商,上市公司,上市后建立了基材生产基地。虽然总销量可以维持在第二集团,但是销售区域集中度非常高,主要集中在西南的川、渝等地。全国其他地区最近几年渠道呈现萎缩之势。
5、菲林格尔:国内较早生产强化地板的德资企业,以德国元素和时尚的终端形象独秀于行业。尚未建立其自有的基材生产厂,地板厂的规模也不算大。这几年由于缺乏对品牌的持续投入,加之产品结构调整缓慢,从行业榜眼位置一路下滑。未来如果在产品线上再不跟进,将无法制止销售下滑的势头。
6、莱茵阳光:国际地板巨擎——德国柯诺木业下属的中国品牌,柯诺木业在全球10多个国家拥有包括地板在内的各类木业生产基地,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木业加工集团。在中国拥有北京和江苏两个生产基地,规模和产量上均可排名前列。莱茵阳光是由圣象地板创始人在任柯诺中国CEO期间创建的品牌,初期气势很猛,终端几乎一夜之间遍布各地。但高速增长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之后连续几年的沉寂。雄厚的实力背景决定了德国人在完成调整后会再次发力。
7、肯迪亚:德尔的成功带动一大批厂商模仿德尔的营销方式,其中最成功的品牌就是肯迪亚,在创
立后短短几年迅速成长为行业第三集团的领军人物,并有冲击第二集团之势。前后并购了滁州的基材厂,进行了木门和楼梯等多元化发展。在眼花撩乱的快速扩张后,可能由于资源有所分散,目前地板销售处于停滞状态。
8、凯莱:凯莱地板是中国强化地板之乡——常州催桥地区最大的地板厂之一。背靠生产基地,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支撑,出口外贸为其创造了丰厚的资金和生产、技术积累。2000年初起,转型做国内销售创立了凯莱品牌。通过几年的投入,凯雷已经成为常州地区的第一品牌。但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方面始终缺乏高度,导致其始终在第三集团中游位置徘徊,寻找不到突破口。
9、高牌:高牌木业集团是现代地板业中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并拥有领先的地板品牌。在全国拥有两大生产、运营基地,拥有1000余家专卖店和客户服务中心,销售网络遍布全国,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韩国等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10、惠尔:惠儿地板在2007年之前,强化地板发展的高峰期崛起的一个品牌,虽然其工厂规模、实力和背景均不能跟前几位比肩,但是由于在合适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所以在全国范围具有一定的渠道基础。但是,品牌缺乏持续创新和投入,知名度日渐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