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从中医角度看阴阳与人体生命的对应

阴阳,是中国文化中非常普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黄帝内经》上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道家修炼也强调“若人识得阴阳理,天地万化一掌中”。认识纷纭复杂、万别千差的万物,古人提出“得其要者,一言而中,不得其要,流散无穷”。那么,认识世界的要点,就在于阴阳。在不同的层面上,阴阳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这也是在学习古代文化中阴阳概念容易混淆的。

以中医中所谈及的阴阳观念为例,最高的层面所言的阴阳,只是一种生命能量的二种存在状态,而不是有二种不同的能量。阴,是生命能量的收藏、敛伏状态;阳,是生命能量的生发、表现状态。“阴成形,阳化气。”说的是,能量呈阴性状态,较能被认识到,因为它是偏于有“形”的。能量呈阳性状态,则不容易被认识到,因为它偏于无形的,像“气”一样。生命能量的收藏(阴)就是所谓的精(包括无形的及有形的一切体液);生命能量的生发(阳)比较不容易被直接“看”到,它的表现就是生命所呈现出来的活力,诸如温度、声音、体力、思考等等。

道家所谓的精气神,其实就是这一气的变化:其凝聚曰精;其流通曰气;其作用或功能曰神。以水来作比喻:水凝结为冰为精的状态;冰化为水为气的状态;水蒸发为蒸汽后的种种功用为神的状态。神者,妙用无穷,神不可测也。水较冰更加变化万端,但较之水蒸汽,水就显得很局限。水蒸汽,它不像冰或水一样有形,但它的作用非常巨大而且神妙难测。比如,蒸汽的爆炸会产生不可思议的能量;蒸汽能推动蒸汽机,进而产生机械能以及电能,而电能的传变作用更是变化万千、作用无尽。无味、无嗅、无声、无形的电却能产生有味有嗅有声有形的作用。这种神妙的作用,古人无以名之,故曰神。虽有精、气、神三个名称,其实只是一水的变化而己。人体生命的能量也是如此。

人有有形的身体(包括体内的体液、肌肉、内脏、骨骼等),这都是广义的精;身体的活力、动作、行为、声音话语、乃至精神活动的思考、想像、分辨等,就是神;而这一切生命活动的背后的能量支持谓之气。就好像一部电影。银幕比之为身(精),银幕上的光和情景镜头为神,支持镜头发生作用的电称之为气。用一句话来概述:人的见闻觉知,作用施为等等“神迹”,是靠气的支持,由健全的身体来完成。

这三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浑然一体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而构成这一切不可思议的生命现像,就是同一种能量的变化所成就,中国古人名之曰“元气”或“元神”(毕竟,总要给一个可称谓的名字才好说明)。言其体则为“元气”,言其用则为“元神”。

还有一个浅显的比喻可说明阴阳一气的道理。比如,人睡觉的状态就是阴——收藏、敛伏的状态;人醒来活动的状态就是阳——生发、作用的状态。睡下的和起来的是一个人,不是睡下去一个叫“阴”的人,而醒来后又换了一个叫“阳”的人。阴阳只是一个人生命呈现的二种不同的形式。

清代名医郑钦安先生说:治病不难于施药,而难于辩证,不难于辩证而难于识阴阳。《黄帝内经》云: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个最高层面的阴阳有了会心把握之后,从其变化出来的“不可胜数”的阴阳概念就自然可一而贯之。

阳虚,就是能量沉潜伏藏太过,需要生发提升;阴虚,就是能量的沉潜伏藏不足,需要收藏敛下。而药物的作用只不过帮助身体来完成这个升、沉的过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阴阳的观念,要好好把握“道从一气生阴阳”的道理——阴阳只是一种能量的二种存在状态而不是有二个东西的存在,就不致于遇到阴阳的概念就如丈二金钢摸不着头脑了。

阴阳二种状态又不是各自绝对独立存在的,而是互涉互依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只是为了说明的方便才分而述之。好比一杯热水,水为阴,其中的热能为阳,此时的阴阳是互存的。没有离开阳的阴,也没有离开阴的阳,它们是互存的。绝对的阴就成了冰,而纯阴不生;绝对的阳就化为了气,而纯阳不长。正是阴阳互涉、互依、互变,才成就了应用万方的水的状态及其功用。

阴阳又是可以互化的。如水可化为气,气也可凝成水。正所谓,“阴成形,阳化气”。说一个人身体阴虚,并非绝对没有阴性能量或状态的存在;说一个人阳虚,并非绝对没有阳性的能量或状态存在。在能量的阴阳互变、互依、互涉的关系中,阳为主导。《内经》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治病当求于本”。这个“本”,当以阳气立极。作为中医的理论指导的《易经》也说“乾乃统天,坤乃顺承”。中医所说的气能摄血,气能化血,气推血行等等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文:潘大成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阴阳  阴阳词条  对应  对应词条  从中  从中词条  角度  角度词条  人体  人体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