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个月,一位在日本生活的网红博主,上传了自己拍摄的一段视频。
她分别去了日本的富人区麻布十番,和贫民窟寿町,对比了日本的贫富差距。
首先是富人区,街上大多是小别墅和平房,因此特别明亮。
街上随处可见欧美面孔的妈妈和婴儿车里的小孩。
这里的学校大多都是学费贵得吓人的国际学校。
富人们的休闲活动,经常是带着小孩在足球场、网球场一起运动。
这里的机构也很不一般,各国大使馆,还有日本最大的图书馆都在此地。
接着,她又去了贫民窟,这里的采光不是很好。
年轻人很少,小孩也很少,大多是老年人,街上垃圾很多。
街上随处可见的,是政府提供的廉租房。
房间一般没有浴室,因此一楼设有投币式洗浴房和洗衣机。
这里的父母都是很少陪小孩的,经常去一些不合法的小赌场、麻将厅。
因此,小孩的素质不高,有个骑着自行车路过的小孩甚至对她出口成脏。
看了日本富人区和贫民窟的对比才知道:养育一个精英,家庭因素真的很重要。
很多出生在贫困家庭里的人,他们的眼界、格局、思维、拥有的社会资源,都和富裕家庭的小孩完全没办法相比。
02:
作家格十三,写过关于上海家长的生活。
有一次,朋友对她说:“现在骂孩子开不了口,打孩子下不去手。”
为什么呢?
因为眼前的这个娃,早上喝的是进口牛奶,晚上吃的是深海鳕鱼。
上着外教的一对一口语,请着大师上800一节课的钢琴。
周末各大机构加起来学费可以买个矿,出门车接车送。
寒暑假都是贵族享受般的深度营,动不动玩个帆船潜水。
为了不生二孩,还给他养个狗作伴,连狗洗个澡都比我做头发还贵......
每骂一句,就像对自己巨额投入的否定;
每打一下,就如同对自己投资成本的损毁。
为了养育出一个精英,不让自家娃输在起跑线上,魔都家长们也是铆足了劲。
而北京海淀区家长,更是不肯落后于人。
作家米粒妈,曾写出自己的亲眼所见:海淀区的孩子有多牛?
一个3岁的海淀区小孩,英语词汇量8000,在纽约也许够用,在海淀区却还差点;
一个4岁的海淀区女孩,张口就是核聚变原理,周末的爱好是参观北大清华北航的实验室;
一个6岁的海淀区男孩,最爱读的是英国的科普杂志《How It Works》,这本书长这样......
而这一切,很难不归功于他们的家庭环境。
海淀区家长,动不动就是人大教授、名校海归、知名互联网公司创始人。
大量听书、看书只是标配,他们还在跑步机和通勤路上,学完了十几门常青藤名校的公开课。
也就是说,在忙碌的工作和带娃之外,他们还要按时上课、写作业、复习考试。
这是海淀某顶级小学奥数课的教室后部,家长们都在认真学习、记笔记、全程录上课视频。
为的就是回家提问孩子、巩固复习,陪孩子一起成长。
看了这些场景,你不得不相信:有钱人与穷人教育资源的差距,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大。
03:
有一部纪录片《对看》,导演跟拍了北京贵族学生和湖南留守儿童的成长轨迹。
农村孩子林森,因为家境贫穷,只能辍学在家。
妈妈外出打工后,再也没有踏进这个家里半步。
父亲则偏执地守着家里的几亩地,让两个孩子帮忙干活。
林森每天需要耕田、放牛、做饭,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在狭窄的院子里骑破烂不堪的自行车。
有一次,因为4岁的弟弟林晶不肯干活,哥哥林森对弟弟拳打脚踢。
他说,当时他的想法是:“想让他死,自己也一样,活着干什么。”
父亲想让林森去镇上的汽修厂学修摩托车,但林森心底一直有个愿望: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
但是,父亲却觉得读书没用,如果让林森去上学,他就少了一个干活的帮手。
他酗酒后终日躺在床上,宁愿让孩子跟他一样,过着卑微又贫困的一生。
很多原生家庭的贫穷,穷的不止是金钱和物质,而是思维方式。
他们的认知太过狭隘,没有长远目光,只注重眼前的短利而不是长远的利益。
穷人为了满足生活所需,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发展事宜,于是陷入贫穷的恶性循环中。
从小在贫困家庭长大的作家马拉慢感慨道:
“有些东西是从娘胎就带出来的,改不了,造不了。”
原生家庭所带来的思维方式,对一个人今后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影响,真的很大。
04:
被富养长大的孩子,身上那种自信和勇敢,更是精英阶层所追求的。
前段时间,王菲女儿李嫣晒出自己在国外读书的近照。
照片中的她,黑发红唇,穿搭颇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
她所在的那所学校,是全世界最贵的寄宿学校,每年学费高达约82万人民币。
据说每年只在全球招收250名学生,就读的很多学生本身就是贵族或王室的王子公主。
王菲和李亚鹏,除了给她提供最好的教育条件之外,总是鼓励她做自己:
“你可以选择你自己的人生,我们支持你。”
正是在如此开放的环境下,李嫣对自己总是自信的,甚至坦言:“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完美的。”
她兴趣广泛,全方面发展自己的爱好,一幅书法《信念》曾拍出26万的天价;
她参加救助大熊猫活动,一幅大熊猫的画作,更是以100万的价格成交;
她还喜欢琢磨时尚美妆,自己设计的帆布袋,更是简约有个性。
再来看“矮大紧”高晓松,一个对自己的外貌、才华,有着无与伦比自信的男子。
他从小就在清华园长大,外公是深圳大学创办者,外婆是北航大奠基人;
父亲是清华大学教授,母亲是建筑学家和教育家。
他在《鱼羊野史》中写道:“当时我们家有好多书,连走廊里都摆满了书。
书柜下面都是卡片柜,那个时候没有谷歌搜索,看书得把笔记记在卡片上。
于是我们家到处堆满了卡片......”
他上清华的时候,想要辍学去玩乐队。
他妈妈说,可以,你要是分文不拿,能在天津坚持一周,我就让你玩乐队。
那是因为富人家庭的父母都知道,人生有无限可能,远远不止读书这一种选择项。
他现在在脱口秀节目上的谈笑自若,更是源于其原生家庭的生长环境所赋予他的,自由有趣的灵魂。
05:
其实,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引发育儿焦虑。
养育一个精英,家庭因素确实很重要,但这并不是你将自身失败全部归结于原生家庭的理由。
塞涅尔说:“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就像纪录片《人生七年》中的尼克,出身底层,但靠自己努力,考上并读完牛津大学。
最后他当上教授,带领自己的家人彻底改变命运,实现人生的逆袭。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今后成为什么样的人。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步很重要,但可以抵达的终点更重要。
愿我们都有勇气,穿过最深沉的夜,突出重围,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