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的选择上,开始读书时以偏文学性和故事性的书居多,这些书并不是不好,只是看太多之后容易让人不接地气,过于理想化,对于极少数能靠才华和“仙气”活的人来说这都不是事,反而是他们受人追捧的原因——他们活得纯粹过的够仙儿。
但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俗人”来说,活在这人世间就需要面对各种俗事和一个“俗人”该有的烦恼,这些烦恼在过于偏文学性的书里找不到答案,因为那里好像没有这些俗事和这些烦恼!过于沉醉于没有烦恼的乌托邦世界中,当有一天不得不面对这现实骨感的世界,发现和自己一直在文学世界中看到的那个世界如此不同之后,挫折和无力感迎面扑来,于是不免无奈的发出一声叹息,感慨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
但事实是,无论是古代的科举制度还是当代的高考制度都选拔了大量的人才,这其中既有各个朝代的领导者,也包括这个时代的商业政治精英。 这是我转变看书方向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看的书都是以指导实践为主的书。 我说不清楚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到底是理论指导人们实践,还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了理论,我为什么会开始读书,除了升学和考试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好奇心,于是最早开始满足我好奇心的是文学作品,陶醉于作者的想象力和文采,这些才华横溢的作家在书中构建着属于自己的乌托邦,我也深深地被吸引其中,慢慢的我发现我永远也不会成为作者那样的人——靠才华和想象吃饭。
我发现总有一部分人会在现实中过的游刃有余并成就一番我望尘莫及的事业,他们有的闷声发大财有的忙于事业没有时间出书记录自己的成功,有的善于总结,记录自己的经验又愿意和别人分享,可以说是实践成事之人的总结和反思。 我的目标就是找到这些人写的书并研读学习找到自己面对问题的答案。读这些书只靠好奇心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做事是需要不停的努力的,做事的过程又是很反人性的,有时会很枯燥。 为什么知道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有一个很大的感触,就是这些道理不是来自于自己的实践,所以这些道理虽然都对但又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看完吴晓波的《大败局》后我有很多思考,在中国改革开放早期的这些成功企业家中很多都受到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毛泽东又受到曾国藩的影响很深,我一直都有计划读几本毛泽东和曾国藩的书,原因很简单他们都既是实践者又是记录者,没有成事的人写出来的东西难免让人有一种隔着纱的不确定感,成事的人有很多忙于自己的事没有分享的意愿或者不善于总结,所以我们并不一定都能学到他们的方法。 我现在读书的选择就是找到那些成过事又善于总结成事经验的人写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