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教育孩子这3件事,这是绝大部分父母都会忽略的!

有人说:家长是个“高危职业”。

以前还不觉得有什么,直到最近看到一则新闻。

10月8日,江苏苏州一位爸爸,横躺在马路中央哭哭啼啼。

他情绪激动地告诉民警:“800-700,我女儿算出来等于900,我今天躺在这里,就是想你们把我拘留!”

忍不住唏嘘,又是一个被孩子作业逼疯的老父亲……

这横躺在马路上,也真的是不要命啊!

但其实,被孩子解不出题“逼疯”的家长,这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已经成了当下很多父母辅导孩子的真实写照。一面是家长的“苦口婆心”,一面是孩子的“不领情”。

这时候,为人父母,真的很想知道,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

教育家卢梭说:世界上最没用的教育方式,就是发脾气,讲道理和自我感动。

好孩子是"养"出来的。优秀的父母,都要经历三次成长。

主动学习力,决定孩子未来的高度

曾看过一个泰国短片,让我印象深刻。

短片中,小女孩珠珠陪妈妈一起在菜市场卖菜。

她们的摊位生意惨淡,因为卖不到钱,母女两人的生活甚是清贫。

一天, 珠珠看到隔壁卖豆芽的摊位生意很好,便提议妈妈:“我们可以种豆芽来卖吗?”

小摊生意本就本小利薄,但妈妈没有一丝犹疑,坚定地对女儿说:“我们试试。”

就这样,毫无经验的母女俩,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但是,妈妈始终微笑着告诉女儿:“没关系,我们再试!”

短片的结尾,母女俩终于成功种出豆芽,在欣喜若狂的同时,妈妈还不忘鼓励女儿:“要不要去尝试种植别的东西?”

正如短片中女孩说的那样:妈妈说的“我们试试”就像一剂神奇的养料。

这份养料不仅滋养着豆芽茁壮成长,也将一个贫穷家庭的女孩滋养成为一位博士生。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驱动力。

孩子不愿意主动学习,意味着他没有学习的内在动力。

你的态度是鼓励还是随意评断,你的言辞是温柔还是激烈,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动力。

《爸爸去哪儿》的明星育儿导师付立平就曾说过:子女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大概率都和父母有关。

付立平就曾认识一位妈妈,她的孩子读四年级,写作业很磨蹭,每天各种讲道理、设置各种奖惩机制,都没有用。

为了让孩子快点写作业,这个妈妈经常吼孩子,如果不吼,作业根本完不成。

付立平说,做作业的时候每吼一次,就是把孩子从学习这件事上推得更远。

每当孩子做作业,孩子总会联想到被父母催促的场景,自然而然会对学习越来越抗拒。

作业问题——看似很单纯,但它可能与生理发展、亲子关系、父母自己的成长问题等诸多的原因,都有关系。

有人说,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先放糖,再放盐、再补钙。

糖,是给孩子关爱与鼓励;盐,是教会孩子直面挫折;钙,是让孩子学会自强不息。

在孩子的学习方面正是如此。

三者齐备,孩子才有源源不断的求知欲,才能挡得住路上的风风雨雨。

正向的亲子沟通,浸润孩子的一生

一个心理咨询师说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5岁的小女孩每天对着家里的毛绒玩具自言自语,却从不愿与父母开口交流。

父母以为孩子患上自闭症,四处求医,带着孩子来做精神鉴定。

多次心理治疗后,女孩的一句话让孩子的妈妈无地自容:因为毛绒玩具不会一直骂我。

原来,女孩的妈妈性情急躁,在家经常奚落孩子:

你手脚怎么这么慢!你怎么这么笨!哭什么哭!

长此以往,女孩便拒绝与父母沟通,宁愿和毛绒玩具说话。

记住,孩子不是你的敌人,他们需要的是关注、安抚、引导,和温柔的宽慰,而不是恶言相向。

单向的沟通方式,只会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失望中,失去自己的声音。

你是否像上面的妈妈一样,把这些口头禅放在嘴边:

命令和控制:你给我听好了,我说不行就不行!

否定和对比:哭什么哭!你看看人家!

情感绑架:要不是你,我哪能这么累!

每一句语言暴力,都是插在孩子心头的利刃,让他们需要一生来疗愈。

据某项调查,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过父母的言语伤害。

一个教育短片,从侧面印证了这个结论——

6名在看守所的少年,哽咽地讲述着父母对自己的伤害:说我没用,说我是个废物。

最后,他们把这些无法内化的伤害变成了犯罪的武器。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满载本领,展翅高飞,很多无意识中却用伤人的口头禅奚落着孩子,打击着孩子。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金韵蓉老师说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需要无数次的练习

练习觉察自己的情绪,练习平复自己的情绪;

练习了解自己和孩子的需求,练习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

在不断的探索、尝试过程中,找出彼此最适合的沟通方式。

这并不简单,一样需要父母摆平心态,刻意练习。

家教和门风,是孩子最好的护身符

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果。

果实出了问题,多半是根茎养分不足,孩子没有“教养”往往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同事小文就是最好的例子。

小文的妈妈早逝,全家人觉得孩子命苦,平时生活中对小文百般溺爱。

有一次公司聚餐,他抢着在收银台点菜,其他同事在旁欲言又止。

不仅如此,饭桌上大家闲聊,不管大家聊什么,小文总是把话题绕回自己身上;

说到自己在家里“地位之高”,更是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

同事们瞠目结舌,而他似乎并不觉得有任何不妥。

方寸饭桌,藏着一个人的教养,也藏着一个人从小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

时间久了,看清小文是个怎样的人,同事们渐渐不爱搭理他了,而他因为和别人频出冲突,试用期表现不合格被开除。

过了几天,小文的父亲来到公司大肆喧闹,说同事对小文实施“冷暴力”,说公司用人制度不规范,要走法律流程。

引得路过的人纷纷摇头。

看到小文父子俩,我们纷纷感叹: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功不可没的“熊家长”。

家庭成员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止,渐渐变成了孩子未来的模样。

小文之所以是今天的模样,和从前点点滴滴的养育分不开关系。

有句老话说得好:小树在砍,孩子在管。

《曾国藩家书》中,记录了许多曾国藩对子女的日常训诫:

他不仅要求孩子知书识礼,还要求他们要做到“勤、孝、俭、仁、恒、谦”这六字。

小到吃饭走路,大到治国平天下,任何事情都严格要求,不允许孩子有丝毫懈怠。

正因为曾国藩的严格管教,曾氏一族十代出了200多位杰出人物,比如著名的数学家曾纪鸿,比如有机化学家曾广植等等。

还在成长期的孩子必须要好好管教,孩子才能树立正确的三观。

樊登老师曾提出一个恰当的比喻——如果说孩子是一棵茁壮成长的小树苗,那父母就要充当起花匠的角色,及时修剪、除草,促使这棵树苗茁壮成长。

不要等到孩子“长歪了”,才追悔莫及,那时已为时已晚。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父母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听起来很简单,但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孩子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想改善却找不到有效的方法;

频繁加班和出差,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关键期,亲子沟通始终是问题,想弥补却追悔莫及;

孩子遇到挫折就想找父母解决,鼓励、讲道理都无济于事......

我们始终坚信,父母不一定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却一定可以成为孩子最好的“导游”。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绝大部分  绝大部分词条  忽略  忽略词条  父母  父母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这是  这是词条  
家长加油站

 哪些人适合复读

哪些人适合复读十二年寒窗苦读,大多数学生都通过高考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华丽转身,但是,有一些同学或者因为发挥失常,或者没有被自己钟爱的大学录取,最终选择了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