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计算能力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在电子技术普遍应用的今天,学生的计算能力呈下降趋势,故而,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计算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计算的动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品质;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计算,让学生灵活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如小数的乘法法则与小数加减法法则是不一样的: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对齐,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减,即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十分位对十分位,百分位对百分位,小数点对齐落下;
而小数乘法法则是用整数乘法法则先进行计算,对位方法则是将数字从右到左对齐,最后积的小数位数由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和而定,如3.8×0.24,将4对8,2对3,3.8有一位小数,0.24有两位小数,积就有1+2=3位小数,乘积末尾如果有0,就要用因数的小数位数和减去0的个数,从而得到积的小数位数;
小数除法则要用到商不变的性质,除数扩大多少倍,被除数也要扩大多少倍,(即在小数除法中移动除数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整数除法又是小数除法的基础,要让学生学会试商的方法,特别要注意的是当落下下一位都不够商1时要用0占位,如816÷8,有学生算来得12,错误的原因就是当把下一位数学落下时不够商1,学生没有用0占位,继续落下下一位商产生的。老师在教学时要特别强调当落下下一位仍不够商时要用0占位。
又如在分数乘法中,不少学生约分时发生这样的错误:将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写了出来,而正确的做法是将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所得的商写在相应位置上,老师必须将分数的基本性质讲到位。
分数乘法法则是将分子所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所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对于两个都是分数形式的掌握较好,但是如果其中有一个是整数,学生在约分时容易将整数与分子约分,而乘的时候又与分母相乘,遇到这样的困惑,可以让学生明白整数实际上就是一分之多少,从而写成了分数的形式,约分与相乘时就不会发生错误,久而久之,他们就知道如果整数与分数相乘,就用整数与分母约分,将约后的数与分子相乘。
混合运算的定律学生背得很熟(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可是在计算时就不能运用自如了,如3-3÷5,学生粗略一看,3-3等于0,0除以5得0,分析其原因,学生粗心大意,没有深入分析,受题目的直观影响。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明确第一步算什么,接下来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理清顺序,在混合运算时准确性才高一些。
学生之所以出现上述错误,原因就是不能灵活运用概念造成的,即使孩子在计算中很细心很认真,但由于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的欠缺而出现看似很简单的错误。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够机械地让学生记忆,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如算理不明白、法则不懂、性质不清、定律不熟、公式没掌握等等),查漏补缺,扫清障碍,为进一步学好计算做好基础工作。
兴趣是成功的关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部分学生在遇到数位多,或比较复杂的计算时,干脆就空着不做,觉得太麻烦,久而久之,养成了懒惰的毛病,不认真检查的毛病,不积极动脑的毛病。
所以如何让学生爱上计算,乐于计算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如:可以借用多媒体、卡片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算、游戏中计算、计算竞赛、自编计算等方式训练,对表现优秀的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肯定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厌计算转变为爱计算和乐计算,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
3.1良好的书写习惯。要让学生规范书写阿拉伯数字,别把2写像3,别把5写像6,别把9写像7等,学生的注意力本身就不集中,有时对自己写的数字是多少都看不清楚了。还要规范作业格式,不能让学生随心所欲,让学生减少用修改液、改正纸、橡皮擦等工具的习惯,使整个作业本有美感。
3.2良好的审题习惯。在做计算题时,要看清数字,有的学生有轻视的态度,上面的数字写到下面就发生了变形;要形成整体的运算顺序,不要拿到题,管它三七二十一就开始动笔。
3.3良好的验算习惯。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养成计算时精力集中,仔细抄写,认真演算,自觉检查、自觉估算和验算的习惯。加法可用减法验算,乘法可用除法验算。乘法计算时还可观察末尾数的方法,如12×13=,积的末尾一定是(2×3=6)6,又如24×6,积的末尾一定是4(4×6=24,个位上是4)。
对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中等生及学困生容易出现加错减错的现象。这时就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技巧,如退位减法:15-8=,个位上的5不够减怎么办,有部分老师采用的是强化记忆法,也就是让学把退位减法表背下来,当然背也是一种途径,可有些孩子偏偏记不住,我是这么做的:找减数的朋友(即减数与谁相加等于10,谁就是它的朋友),8的朋友是2,2加被减数个位上的5等于7,从十位减1,所以15-8=7;14-9=(9的朋友是1,1+4=5),将十位减1,所以14-9=5,这种方法可以归纳为"退一加朋法";
又如进位加法:15+8=,想8的朋友是2,5-2=3,进位1,所以15+8=23;25+9,9的朋友是1,5-1=4,进位1,所以25+9=34。这种方法可以归纳为"进1减朋法",学生掌握了这种技巧,就不用死记硬背加法表与减法表了。
又如,在比例尺的学习中,牵涉到单位的换算,基本上是由千米化到厘米,厘米化千米或米到厘米,厘米到米。对0的多少学生易错,我直接引导学生分析,千米到米的进率是1000,有3个0,米到厘米的进率是100,有2个0,千米到厘米就有5个0,小数点向右移动5位,如果是整数,直接在后面添上5个0;反之,厘米到千米,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如果有足够的0,直接去掉5个0即可。
又如,当两个因数的十位是1,个位上的数相乘又不进位时,可以将个位上的数字相加得积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字相乘得积个位上的数,百位上是1,如12×13=156,12×14=168。
5.1乘法口诀。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直接关系到乘除法的计算速度与准确性,所以要让学生倒背如流,必须人人过关。
5.2关于圆周率。在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的体积表面积、圆锥的体积计算时都涉及到圆周率的计算,每次计算都要花大量的时间,于是我让学生把圆周率与1至10的乘积和圆周率与1至10的平方的乘积背下来,这样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虽然学生在记忆的时候用时较多,但对于后面的计算却是有百益无一害。
5.3关于个位上是5的平方计算。关于个位是5的平方计算是有方法可寻的,即:(1)将5前面的数字乘比这个数字多1的数,将积写下来;(2)在这个积的末尾添上25。如15的平方,1×(1+1)=2,再在后面添上25,即15×15=225;25×25=625,即2×(2+1)=6,再在6的后面添上25。
6.科学地进行计算训练
俗话说:熟能生巧,说明了练习的必要性。在掌握了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还要加强练习,才能够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但是,计算训练也要讲究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以免造成学生的枯燥情绪。
如:训练内容要有层次:基本训练(目的是掌握法则、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计算公式等);针对性训练(目的是纠正学生最容易出差错的地方);特殊训练(技能与技巧)。训练形式可是口算、心算、笔算,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训练方法要灵活多样,寓计算于活动、游戏中。
7.加强口算训练
遇到计算教学时,老师要在课前引领学生进行相应的口算训练。低年级以游戏为主:如"开火车"、"找朋友"、"夺红旗"、"登阶梯""过桥"等;中年级可以采用卡片、幻灯片或游戏进行训练;高年级训练的方式可以是指名答、抢答、齐答、听算、视算等。只有持之以恒,学生才能掌握一定的计算技巧。
8.在生活中提高计算能力
数学要为生活服务,对于农村的孩子而言,家长的知识基础是有限的,要鼓励学生帮助父母、邻居解决问题,从而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产生成就感,获得学习的快乐。在运用中又增强了学习能力。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一定能克服计算的困难,解决计算这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