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但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一味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生吞活剥,被动接受的现象,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当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快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课堂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我们既要讲课,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然,只要我们把阅读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就可以了。如给学生布置一些小预习,这些问题主要是从课后书中去找的题目,比如: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本课主要讲的什么?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等等,总之,问题不宜过深。
2、创设良好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增加学生读书的趣味。方法一:演课本剧。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若将其排成课本剧加以演出,学生可以获得直观、生动、形象的知识,有“过目不忘”的效果。方法二:竞赛阅读。男女生各读一部分,让学生打分,评出男女生谁胜谁负。学生通过竞赛,教师的点评,不但掌握了阅读技巧,同时也获取了文章内的知识,诗歌朗诵,用此法效果明显。方法三:讲故事法。教材中有些寓言、童话之类的课文,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能够增强学生记忆的效果,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默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阅读。
1、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我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级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
2、给学生创造充足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
3、教师有意识地设置好的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调动学生去续读。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就必须有良好的阅读方法。因此,我们必须要给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1、读书要定计划
学生在一学年开始就要订立读书计划,具体到每月每周读多少书,读那些书,都要有合理的安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合理的阅读计划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2、读书要做摘记
古人崇尚“不动笔墨不读书”。培根也说“做笔记使知识准确。”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精彩的描写、精辟的议论、精美的`开头或结尾,都应摘在笔记本上,并定期翻阅,反复揣摩、吟诵,领悟其中妙处。
3、读书要勤思考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索、推敲、琢磨是读书者营养成的良好习惯。
4、读书要持之以恒
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一文中写道“如果你每天能抽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尽管素质教育实施多年,但迫于各种考试的压力,大多的老师教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根本无暇顾及语文的课外阅读,结果造成学生的语文成绩始终不能提高。而阅读是字词积累、知识面扩大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思维、激发热爱母语、、培养审美情操的有效方法。
所以,语文教师要敢于抽出时间让学生读书,每周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同时,在课外活动、节假日推荐放手让学生读书。这种读,多为浏览式,不要限制范围,,古今中外,报纸杂志等均可作为阅读内容。
五、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
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要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的轻松愉快。
总之,在提高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