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教育策略
导语:幼儿数学教育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教育课题摆在幼儿教师的面前。数学在幼儿的思维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在幼儿阶段给孩子最恰当的数学教育,我们一直在探讨最佳的数学教学方法,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幼儿数学教育策略
一、幼儿数学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策略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是人类一种原始的本能,也是孩子学习的内驱力。《纲要》中也提出: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因此,教师首先要向幼儿多提供幼儿操作材料,在宽松的环境中,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使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得到满足。其次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情境问题,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习运用数学的方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不仅可以增进幼儿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缩短幼儿与数学的心理距离,不至于对数学产生惧怕。教师也可多采用游戏化、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幼儿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从而增强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幼儿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1.创设真实复杂的情境,激发幼儿解决问题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幼儿应该是问题的解决者,要能面对复杂世界中的问题情境,但是,现实生活是复杂多变的,幼儿无法将概念化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教师要去研究、挖掘,体现孩子生活中的数学,将一些与幼儿生活相关的问题呈现到幼儿面前,激发幼儿去思考,幼儿会以各种方式去猜测、操作、讨论以及做简单的图表等去寻求与验证答案,并调整自己的思考方法。
如:让幼儿帮助老师统计用餐人数、帮助商店清点货物等,幼儿在不断地与别人的交流中获得经验,学会设计表格等。在此过程中,孩子有了对加减的理解,学会了逻辑分类,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采用解决问题学习法,促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所谓解决问题是一个过程,它是在不熟悉的情境中思索并寻求解答的一种方法。而解决问题学习法是指让学习者围绕生活中体验到的矛盾、问题,去克服它、解决它的过程中去学习、体会的方法。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无焦虑、有充分时间的环境,设计好“课题”,让幼儿自信地、尝试地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强化幼儿面对不确定、不熟悉的问题情境时进行思考、推理的能力。在幼儿解决问题时,教师要不断地提出开放式问题,如:“为什么?”“怎么做?”“有什么不一样?”“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吗?”等,以引发幼儿对情境的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地引导幼儿通过合作、思考、推理与探索来寻求解决的方法,教师是知识中介者、激发思考者的`角色。
三、幼儿数学概念的自我建构培养策略
近年来,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向我们揭示了儿童数学概念的获得,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过摆弄材料和在他们的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而得到的,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幼儿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依赖于其数学经验和对数学材料的操作。因此,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幼儿建构数学概念:
1.重视操作活动,帮助孩子积累数学经验
幼儿数学概念的习得是和具体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一开始总是和个别事物联系,对孩子来说,一个新的概念或技能不是学会了就会了,会了也不一定会用。一位台湾学者曾做过让孩子认识三角形的实验,当一个三角形改变了空间位置时,孩子就不认识了,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育时,要注重数学经验的积累,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让幼儿主动建构。
如:(1)教师可引导幼儿将周围事物中的数、量、形的知识从生活中抽取出来,将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用数学语言表现生活中的问题,如用3>2表示三个男孩比两个女孩多。(2)引导幼儿将一些数学概念、数学关系等抽象的知识举出实例,加以解释,如:在加减算式的教学时,要引导幼儿编出应用题来,赋予它有意义的实际内容,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的操作。
还有如:给幼儿各种形体的建构材料来构造物体的模型,帮助幼儿积累一些空间知觉的经验。(3)在操作活动中,教师应该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样例,丰富孩子的经验基础,使一些分散的数概念组成概念系统,如:认识三角形时,教师可提供若干变式的三角形,让孩子通过操作探索,积累经验,得出三角形的概念是由三个角和三条线组成的封闭图形。
2.关注操作过程,促使孩子主动建构
首先,教师在数学教育中要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去关注结果,纠正孩子的答案,而是要纠正孩子的思维,教师要站在孩子错误的立场上去体会孩子的思维方式,帮助他去思考。更多的时候,孩子的错误蕴涵着他思维的不完善,没有在头脑中形成准备去接受这种知识的逻辑结构。
例如:让孩子进行长短排序时,大多数孩子不能用逻辑的方法排出来,只是一根根地找,这是因为孩子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一个逻辑结构。但这种结构又不是可以传授的,而是幼儿在生活中慢慢积累的,通过反复的操作,当获得了比较长短的经验和可逆的经验后,孩子的这种逻辑结构就会在头脑中慢慢形成(新概念的建构)。
其次,教师要引导孩子反思他的操作过程,让孩子用语言讲述他的操作过程,帮助孩子建立思维活动外化的习惯。如:在学习加减运算时初期,教师要教会孩子表述的格式,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教师要关注他是怎么知道的,再通过延迟性的评价策略,让孩子反思为什么对了或错了,帮助孩子反省,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评价,让孩子学会简洁化的逻辑方式,促使孩子对数概念的理解。
最后,教师要善于研究、了解孩子,在了解孩子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选择合适的、与旧经验有相互关联的新经验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学习概念的情境,想方设法唤起幼儿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形成新概念。
幼儿学习数学是成人替代不了的,成人教得越多,孩子就发现得越少,但这并不是说教师不要教,有的内容必须要教,因为孩子还没有达到将实践上升到抽象经验的能力,作为教师要深刻把握《纲要》和《指南》精神,领会其中所蕴涵的理念,在数学教育中,把握“教”的度,不断探索数学教育的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