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
导语: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思维的主要方式。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历来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早在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的教学是“循循然善良诱人”。现代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分层次提问
一个班级里几十名同学,能力差异很大,提问尖子生回答很简单的问题,他会感到很无聊,没劲,提问能力低的学生回答高难度题他会感到力不从心、害怕,所以,提问时应根据问题难易程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
比如讲《寡人之于国也》,我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分为三个层次题:1. 孟子在文中提出了其“王道”主张的一个方面,具体内容是什么?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2. 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孟子的主张有什么区别?3. 孟子在论述“五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这三个问题,第一个最简单,在课文中可以找到原文,不需要概括、引申,所以我找了一个水平稍低的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需要在原文基础上做对比,需要一定的认识水平,我找了一个中等水平的学生回答,第三个问题需深入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民本思想”,带有探究色彩,需要学生有较好的阅读层面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所以我找了一个语文素养高的学生来回答,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被照顾到了,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对班级的几十名学生,我提问的原则是在一个学期里,每个学生都应有被提问的机会,都有展示自己的空间,所以每次上课前,所讲内容需要设计几次提问,这些问题适合哪些层次的学生来回答,我都会做好标记,这样提问就有针对性。
二、提问应有的放矢
提问应紧扣教学目标,以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问题要具体、明了、表达要清晰、准确,涉及的范围要有限制,要避免由于指向不明、限制不严而造成学生理解偏差。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研究,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目的以及学生的实际,整体设计提问。设计提问时,要对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答予以充分估计,并准备相应的对策,提出一些预备性、过渡性的问题,逐层深入,引导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思考,从而避免学生可能产生的理解上的偏差。
三、提问应把握好时机
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新课文之前,一般的做法是先提出一些有关课文理解方面的问题,诸如对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某些重要段落的理解等。这种做法往往导致学生只倾向于学习与预先提问有关的内容。由于缺乏对全篇文章的深入理解,学生对预先提问的问题理解也很难全面、透彻。另一种做法是先让学生随意阅读,教师先不提什么问题,这样做学生反而可能学得全面一些,记得多一些,思考得周密一些,他们没有被老师的问题所以约束,更注意对全篇文章宏观上的把握,这样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所以,对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最好放在学生阅读文章之后,并在了解了学生对文章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提出,这样效果更佳。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首先要求教师的提问要难易适应,避免学生因问题过难而产生畏惧情绪,或因问题过分简单而感到勃然无味。伸手摘到的“苹果”和架上梯子也摘不下来的“苹果”,都引不起学生“摘取”的兴趣。其次,教师的提问应新颖独特,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设计一些新奇的问题,以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好胜之心、好表达之心。例如在讲授《故乡》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埋的碗碟?”这个问题比较新奇,很容易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认真研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找出线索,对杨二嫂、闫土的.言行、品质的分析、比较,去解开谜团,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另外,对一些老问题,如果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从不同的侧面“切入”,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时,教师要善于从看似无疑之处寻找疑点,从有疑之处强化疑点,对那些看似平常的地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细细回味其精妙所在。
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一般应坚持让学生自己回答。如果提问了几个学生,学生的回答不得要领,就急于“代疱”,那就失去了这个问题的提问价值。当学生不能回答或回答得很不全面,或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准确地判断学生认识的误区,帮学生理清思维,诱导学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并在关键处给予点拨,最后做到田“点”达“悟”。当遇到学生固执己见、偏执一端时,更要循循善诱,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帮学生找出认识上的误区,排除障碍,作出正确的回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当导演角色,戏还要由学生主演。对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期间可以做一些“煸风点火”的工作,以激活争论,使问题在争论中越来越明晰,最后让学生得结论,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自信心。
六、提问应是一个师生双向活动
课堂提问不只是教师提问学生的单向活动,也应包括学生向教师提问。这不仅仅指学生请教老师,更重要的是要提倡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向老师质疑部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问题就会有思考,就会主动探寻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必将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理解得以深入,认识得以升华。学生具备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终身受益。
七、让学生充分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提问学生,要么他说:“不知道”,要么他说“我还没想好!”即使是很优秀的学生,也会有这样的回答,这说明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答不出问题,而是思考时间不够,有些问题很复杂,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如果学生没有充足的思考空间,他很难清楚的表达观点,也只能以“不知道”、“没想好”来应付老师的提问,比如讲屈原的《离骚》,课文讲完之后,我问学生“屈原人格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当时离下课只有几分钟时间,提问后来不及让学生思考,我随即就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结果他们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我又提问课代表回答,没想到他低着头回答了三个字“不知道”,一个很简单而又很有价值的问题就这样在尴尬中草草收场。后来在讲《苏武传》时,我吸取了教训,事先在课下布置了一道思考题,让学生谈谈“苏武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由于准备充分,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苏武也作为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被学生牢记在心。
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老师要做出及时准确的点评。正确的答案要给予肯定,错误的回答要予以纠正,这样,学生思考的价值得到应有的回报,积极性大大提高,其它学生也从老师的讲解中加深印象,更深入理解这个知识点。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而且有着技巧和艺术性的提问,能加快学生接受知识并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