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要注意什么
导语: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活动中,无论教法怎样选择和运用,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总是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恰到好处的提问,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要注意什么
一、提问的明确性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通过这个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所提的问题本身要明确,词语要规范妥贴,答案清晰确定。如教学《我的老师》,课后有一个问题:“本文着重写蔡老师爱学生,还是着重写蔡老师最使‘我’难忘?”这是一个选择性问题。这类问题,选项之间必须是不相容的,而蔡老师爱学生和蔡老师最使“我”难忘,两者在课文中是融合在一起描写的,它们的内涵虽不一致,并不排斥,是因果关系。全文写的就是蔡老师爱“我”,正因为爱“我”,“我”才难忘,学生并不难回答。
二、提问的时机性
但凡提问都要抓住有利时机,相机诱发,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当其可之谓时”(《学记》),即在适可之时教之,叫适时。究其提问的“适可之时”,提问要把握住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时进行。所谓“愤”、“悱”,朱熹曾对此作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这时,学生思维活跃,把握住这个时机提问,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如教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预习时就向学生抛出两颗“石子”:一是谁判案?二是为什么叫葫芦案?而后课堂就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并从而引出:主人公贾雨村和门子两人的性格特征,“护官符”的由来,情节的发展变化,统治者判案的内幕,揭露黑暗腐朽的主题等六个方面。这两颗石子可谓精彩之极,掀起了“千层浪”,可谓时适得宜。
三、提问的适度性
教师设计问题要注意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提问思考的角度和方向,要适度才能诱发其质疑问难的探索欲望。所以特级教师宁鸿彬说:“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需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当代中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生,虽然不满足于讨论简单的问题,但由于经世有限,认知不足,思维常出现偏差。这就会造成畏首畏尾的心理,简单问题不屑回答,而疑难问题又不轻易作答。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情景激趣,根据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认识水平,经过认真思考分析后能够回答,即所谓“跳一跳,摘到桃”。同时,提问数量也要适当。现行语文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课堂教学现象大都废除,但不能以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取而代之。“满堂问”也不好,学生忙于举手回答,仓促应对,仍然处于消极被动接受的形式,与新课标中阅读对话理念是背道而驰的`。而没有问题,或问题过少,则学生常处于一种“无所事事”的堕性中,于学无益。
四、提问的启发性
启发式教学要求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能将学生引入“愤悱”状态,又能引导学生跳出“愤、悱”的教学静态。如教学《小橘灯》时读到:“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爷爷到外面去了……。”’倘若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设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可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学生说:“怕别人知道”或“当时不便直说”,这时就可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有前面第一提问作铺垫,学生就较为容易地理解小姑娘此处表现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提问要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五、提问的渐进性
“渐进性”,即我们常说的“有梯度”。按其课堂提问的形式有三种类型,呈现出二个不同的梯度。
(1)判断型。如“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正误、是非问题。用这类提问检查学生对要领是否明确、理解是否全面、认识是否牢固。 (2)陈述型。如“是什么”、“怎么样”之类的叙述问题。常周这类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熟悉课文,从课文中归纳答案。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正确恰当运用以上二种不同类型、不同梯度的提问,可使我们的教学经由表人里、由浅入深的过程,日使学生学得主动、活泼、轻松、愉快,理解深刻。
诚然,课堂教学没有定式,不是刻板的,常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变。主动权在教师手中,可以随机应变,当场发挥,灵活地提出一些有针对性、耐人寻思的有价值的问题,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