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导语:以创造性的教来唤起学生创造性的学,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就能够使学生产生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动力,促进孩子形成爱学习,爱创新的习惯,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一代创新人才。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拔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悟,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翅膀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心理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了。可能有的教师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新必须有所突破。所以,要想有所创新,必须继承好前人的知识,也就是要掌握前人总结的经验,达到前人已经攀登上的知识高峰的高度,这是创新的基石。如果有人整天苦思冥想,想发明创造,可是底子太薄,连继承也没继承好,何来创新?我们应教育学生努力学好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博览群书,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现代社会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知识陈旧率、更新率加快,我们要通过经常性地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每周新闻发布、读书看报经验交流、热门话题辩论及百科知识竞赛等培养和促进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不断用新知识武装自己,拥有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
其次,发扬教学民主,保护学生的个性。
教师在学生面前有绝对权威,对全体学生提出高度统一的要求,实行严格的控制约束成为不少教师一惯的工作方法。循规蹈矩、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听话学生”被视为“好学生”,反之则被视为“坏学生”。这样无疑扼杀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权利,也“磨圆”了不同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十分不利。教师应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营造一种民主管理、民主教育的氛围。学生干部的组建通过竞选和民主选举产生,而不由教师说了算,充分听取学生干部和其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权益,既鼓励冒尖,也允许落后,既统一要求也保护学生个性。只有民主的教育,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其自主精神,进而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之火迸发。
第三,教育学生克服习惯性思路,摒弃旧观念,树立新思想。
习惯性思路是我们平时思考问题时的一种不自觉的惯性,一想就想到那里,成为一种习惯,而且总认为是对的。这样就难以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因为习惯性思路是走前人走过的老路。我们要在平时教育教学中运用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活跃学生思维,使之养成多途径、多思路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起不迷信权威、不墨守陈规、不安于现状、不怕失败、勇于尝试、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冷嘲热讽、不断开拓进取的思想。对那些能别出心裁解答作业题、完成工作任务,平时会“耍小聪明”、能使出“雕虫小技”和“敢于吃螃蟹”的学生给予正确引导和热情鼓励,使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以发展和弘扬。
第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际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创造力的机会与空间。
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际活动,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书本、课堂之外的东西,去感受和接触更为丰富的周围世界,能激发学生广泛、强烈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大胆、主动、灵活、自主等一系列对创造力发展有益的个性品质。为此,教师应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其他学生自身作用的前提下,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组织学生到校外开展一些环境保护、当地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等方面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参观科技馆、科技发明成果博览会、工艺品展览等;在校内开展科技小制作、体育竞赛和手工制作、“金点子”、“小发明”、生活、学习用具使用与维修方法的改进等竞赛活动。在学校广播或宣传栏中开设“奇思妙想”栏目,播发学生佳作。让学生从现在作起,从小事做起,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关键的是激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起探讨的欲望,使学生能够有机会,有勇气创造,并且善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提出各种各样新奇的问题。
1、发扬民主教学,营造创新氛围。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愤,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考虑到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尊重孩子的选择,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那么,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设想,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情绪心理学家利泊认为“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愤可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因此,作为一个引导学生求知的老师,应该深入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影响学生,以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氛围。要多给学生激励和鼓舞,成为学生爱戴的老师和朋友。只有在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中,在求实求是的学风和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教学,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更好的发现、探索和寻求。可见,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摇篮,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2、鼓励质疑问难,拓宽思维空间。
创新意识来自于质疑,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只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才能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生的学习永远是一种对新知的探求和创造过程,教师要充分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体温,多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爱因斯坦曾说过:“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幼稚可笑的,漫无边际的,教师都应该认真对待,正确引导学生从“好问”向“善问”转化与提高。不仅如此,教师还应为学生搭建质疑的舞台,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提供质疑的机会,鼓励他们有疑即问,不懂就问。例如在教学时间单位时,学生提出“为什么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而其它年份是4的倍数就是闰年呢?”“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是属于哪一个世纪”。在教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学生提出:“为什么在表示近似舒的时候,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学生提问:“平行四边形每边只有两个端点,那么它每条底边上的高只有两条,对吗?”……在这样的质疑过程中,学生由好奇到好问,由好问到善问,质疑能力提高了,思维空间也拓宽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培养。
二、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勇于探索发现的情绪状态。创新要以情感为动力,要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着追求的勇气。培养创新精神要注意:
1、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当一个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总是以积极自觉的心情、愉快地主动参与,并不觉所做的事情有任何负担,甚至会为解一难题而废寝忘食。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燃起他们学会创造的信心之火。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1)精心设问,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2)制造悬念,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3)故事导学,诱发兴趣,以生动的情节意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印发学习兴趣;(4)联系生活,增添兴趣,让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教学更贴近生活。
2、自尊、自信是学生继续学习、探索的基石,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自信心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它能够将人的一切潜能调动起来。一旦挫伤了自尊心,失去了自信心,也就丧失了学习前进的动力,学生有了自信心,课堂气氛自然很活跃,学生也能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因此,我们要保护、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持之以恒,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到很好的开发,将其培养成为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所谓创新,就是要创造出不同于现有的东西,推陈出新,创新能力就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创造新的东西的能力。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数学教学中,每个人都可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教师应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创造的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多尝试,培养学生的时间能力和创新能力。
1、指导学法,激励创新。
达尔文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不会学习导致不想学习,不想学习导致懒惰。”学习方法可以保证一个人继续不断地获得知识,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受方法多少及是否科学的治学。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学习方法,学习方法越合理,创造性空间就越宽广。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发展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地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切实加强学法指导,激励学生创造。如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学会自己获得知识,养成质疑问难的动脑习惯,尤其是要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可让学生根据“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动手尝试,综合思考,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明白算理。
2、合作互助,促成创新。
古人云:“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合作学习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既能体现出学生主题作用的发挥,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求新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可以开展合作探究新知的活动。每个学生手中都有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组合作随意取出几个摆成长方体。反馈时,学生有的长摆7个,宽摆2个,高摆2个,体积是28立方厘米;有的长摆6个,宽摆2个,高摆3个,体积是36立方厘米;有的长摆3个,宽摆3个,高摆4个,体积也是36立方厘米……,最终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研究”活动中,有合作、有争议、有交流、有探讨。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交流的能力。
3、操作时间,探索创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卢梭也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的确,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只有自己“再创造”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应用。在教学中要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亲知亲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概念,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里。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通过学生自己摆小正方体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再通过学生合作动手量一量教室,桌子,文具盒,书本的长、宽、高,算出它们的体积。从而巩固了新知。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动手摆,有的记录,有的计算,场面热闹而有序,受到极佳的效果。在教学“角的画法”时,让学生先量出两个三角板的各个角的度数,再通过组合可以用三角板画一些特定度数的角,还可以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各种度数的角。从以上两例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学生在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摆一摆中获得了知识,而且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形成和发展。另外,还要重视数学实践活动课和数学课外活动的开展,让他们参与活动的设计、组织。如游戏、数学故事、数学小创造、小小科学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更重要的是大大增强他们认识事物、探索知识和创造发展的信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总结评价,体验创新快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对于“创新“的实现者,教师要给予表扬和鼓励,用赞赏的语言或赞赏的目光,去竭力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使孩子们充分品尝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还要为孩子创设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心中的创新之火更加炽烈,在创新道路上走得更远。此外,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学生只要体验过依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从而形成滋育创新意识的土壤。”因此,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应该热情关怀,循循善诱,使他们能迈向成功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