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教导孩子从变会说为会写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同学平时看似“能说会道”,可到写作文时便“哑口无言”,非常吝啬,从不愿多“说”一个字。即:“会说不会写”。好像“说”与“写”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何让这条沟变窄,愈合?我们平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引导孩子大量阅读,为“会写”积累规范语言
孩子的思维能力、辨别能力不强,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说话常是无意识的,而作文则是有意识的用“笔”说话。这种“口语”和“书面语言”规范程度的不同与“无意识”和“有意识”之间的差距,往往是孩子会说不会写的主要原因。因而应让孩子大量阅读,为孩子的写作积累规范语言,奠定良好的基础。
“会说”的同学一般思维灵活,对外界事物反应较为敏锐。生活中许多事情看似平凡,却能触及到孩子的心灵,激起内心强烈的情感,有一种表达的欲望。若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或句子,思路被卡住,“灵感”瞬间消失,因此学生的写作应以阅读为基础。不但为孩子积累大量的词汇、语言、优美片段,在无形中增强孩子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想像能力,为孩子的“会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参与生活,培养孩子说话的条理性
孩子说话的无意识性,决定他们说话常缺乏条理性,这也是会说不会写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苏教版小语第四册识字1安排的是有关我国一些较为盛大传统节日的知识。在教学时,对我震动很大。有些孩子对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常识竟然不知道。我问:我们过什么节日吃月饼?“端午节”。我一愣,又问“过什么节吃粽子?”“清明节”。现代孩子的生活太单调了,上学──放学──做作业──睡觉,家长对孩子实施“一条龙”服务,更不用说过节时帮忙了。他们只有玩着等吃的份。孩子对这些重大节日感触不深,更不用说日常生活了,孩子说起来自然没有条理,甚至是语无伦次。假如在过节时让孩子亲自参与节日的准备、庆祝活动,并承担一些适当的角色,如“跑腿”等,孩子不但“不亦乐乎”而且感受极深,甚至会触及到他的灵魂,一篇好文章也许就在此时“应运而生。”即使过一段时间再回想,那一幕幕也会像刚刚发生的一样,说起来自然就井井有条,更不会语无伦次。不但为孩子的写作积累了素材,而且为孩子的“会说”奠定了基础。
当学生经过大量阅读后,运用所积累的语言材料写作时,我们指导学生理清思路,锤炼词语,丰富想像,力求把文章写得意趣盎然,清新自然。无形中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使学生不但会用嘴巴说话,而且会用“笔”说话即“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