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母情结多数表现为男性,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女孩子也有恋母情节,当然这个恋并非恋爱的恋,而是依恋的恋,虽然以后的恋爱都是通过这个发展出去的。恋母情结是指,母亲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从记事起对母亲产生崇拜,信任和依赖的心理。母亲的表现则是希望控制孩子,不希望孩子离开自己,进而阻挠孩子恋爱婚嫁等等。这事一个双方的病症。当然恋父情节也是同样的原因。只不过家庭教育中女性比例较多,所以恋母情结问题较多罢了。
恋母情结中文翻译为“伊谛普斯情结”、“俄底浦斯情结”、“伊底庇斯情结”。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通俗地讲是指孩子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在心理上还没有断乳。所谓“情结”是指情感上的一种包袱。恋母情节是一个很严重的的病症。解决恋母情节的唯一方法是母亲有觉悟,不然任何人的劝说都会被误解为阻挠和破坏,因为没有什么能比妈妈说话更管用的了。
二、“恋母情结”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恋母或恋父情结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最早发生的人际关系,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它的影响。可以说,后来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这种情结的变形。3-6岁,宝贝会出现恋母情结,进入青春期后,恋母或恋父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可能是父母的朋友或老师、名人或当红的明星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恋母情结的对象渐渐年轻化,终于被同龄人所取代。真正意义上的友情和爱情产生了。这都是正常现象。
但是过分的“恋母情结”会造就不成熟的个性,在成年后还保留浓厚的恋母情结的成人,往往在个性上是极为不成熟的,具体表现为:
1、不承担责任、没有主见、缺乏进取精神。
有恋母情结的孩子,因为非常害怕失去妈咪的爱,所以一直是试探着母亲的态度,处处希望妈咪满意,抑制自己的要求和愿望。由于过于依附母亲,思维方式和言谈举止都容易软弱化。不希望母亲失望。在社会上也是一个懦弱的人,缺乏自主意识。
2、恋爱时难以形成稳定的恋爱关系。
在恋爱时,有恋母情结的人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表现得循规蹈矩,按照母亲的标准去寻找恋爱对象;另一种是“花花公子”型,因害怕承担责任而对任何人都难以长情。
3、走入婚姻之后难与妻子形成圆满的关系。
外表上循规蹈矩的人结婚之后,在和配偶的关系上往往不融洽,往往过于看重自己的母亲而忽略对方的感受,听不得说一句母亲的坏话,为此,会常常怄气。夫妻关系的裂痕也会越来越大,最后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4、影响心中的男女关系模式
造成恋母情结的妈咪通常是比较强势的、独断的.,即使是宝贝已经成年,仍然有潜意识要控制宝贝的欲望。这会影响宝贝心中的男女关系模式。在他成年后寻找伴侣时,也会下意识选择跟母亲有些相似的比较强势的人。两个强势的人会发生冲突,所以孩子显得无所适从,若是结婚前发现这一点的话,母亲会因为对孩子的控制欲对孩子的恋爱对象加以阻挠和破坏形象的行为,当然这是严重的病症了。
恋母情节是母亲对孩子的过分恋爱造成的,是由母亲的恋子情节引发的的。母亲若是教育方法方法不当,不在适合的时候中段这种过分的庇护和溺爱。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的话。会造成不正常的恋母情结,导致可怕的后果,这种情节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恋爱和生活,以至于家庭和人际关系等等。极端的情况下会酿成不正常关系的悲剧。也是母亲教育失败的一种表现。基本上独生子女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恋母情节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1、从妈妈做起
妈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心理,不要过分溺爱孩子,也不要给孩子包办一切,让孩子更独立自主,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感情“粘合度”要适当降低,妈妈可以适当地缩短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让孩子用更多的时间与爸爸、爷爷奶奶等人接触,培养广泛的亲情。有时候妈妈可以让孩子到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亲戚家做客或者小住,消除孩子对妈妈的依赖感。
2、分床睡,减少亲昵行为
一些家长会让宝宝晚上和自己一起睡,以便晚上照顾踢被子的宝宝。但是当宝宝年纪稍大时,爸妈就应该要考虑与孩子分床睡了。一开始孩子可能会怕黑,或者百般的不愿意。爸妈可以采取一些办法让孩子逐渐习惯自己一个人谁,比如为宝宝开一盏小夜灯,或者睡前给宝宝讲故事直到他入睡等。
另外,妈妈不要经常对孩子再做一些对待婴儿般的亲昵动作,比如过多地亲吻、拥抱或者抚摸身体等等。宝宝可能一时之间会觉得妈妈不爱他了,所以都不愿抱抱他。虽然说妈妈要多加注意对孩子过多的亲昵举止,但还是要让宝宝能够感受到你的爱和关心,这样才不至于剥夺了孩子的安全感。所以建议妈妈要逐渐减少行为,而不是突然停止。
让孩子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慢慢长大了,不需要妈妈像对待婴儿那样对待自己,即便如此,妈妈还是爱着自己的,这样也能很好地淡化对妈妈的依恋。
3、增强爸爸的角色
很多家庭都是妈妈在照顾孩子,无论是在起居饮食上还是和孩子一起玩,爸爸都是很少参与其中。但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幼儿从3个月起,父亲能多陪伴宝宝的话,宝宝在1岁前以至于以后的行为障碍都会更少,而且爸爸对孩子的果敢、坚强、独立等人格特征和处事方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应有意识的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引入爸爸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