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美国阿拉斯加国家动物园的鹿苑里,鹿群因不必为觅食而发愁,也不必为逃避敌害而穷于奔跑,因而大量繁殖。然而在一度兴旺之后,病弱残疾者与日俱增,最后竟出现濒临绝种的危机。当地政府曾不惜斥巨资予以挽救,可惜一概无效。后来,一位聪明的管理人员建议,把几只凶残的狼引入鹿苑,来捕杀那些病弱的鹿。几年后,鹿的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狼捕食了病弱者,又迫使鹿群为逃避狼害而重新拼命奔跑,从而使得留下来的鹿群体质日益健壮。后来,人们把这种奇特的动物“保护”方式称为“逆向关怀”。
动物需要“逆向关怀”,孩子们需要不需要这种“逆向关怀”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的孩子过着越来越优越的生活,社会和家长为他们提供越来越优越的条件。长此以往,孩子岂不是会丧失生存能力?
那么,如何对孩子进行“逆向关怀”式的挫折教育呢?美国洛克菲勒集团创始人老约翰为孩子提供挫折教育的例子,可供我们借鉴。
老约翰只有一个儿子。有一次,老约翰张开双臂,叫儿子跨越椅子跳到自己怀里,小约翰听到父亲的呼唤,高兴地冲过去,但老约翰迅速移开双臂,小约翰重重地摔在地上。面对发怔的儿子,老约翰意味深长地告诉他:在生活的道路上,什么事情都会发生。
日本人对此考虑的比我们深远得多。富甲天下的日本深感年轻一代的创业精神远不及老一辈,便想方设法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为了不忘过去最苦的日子,日本一所学校给孩子做了“忆苦饭”,结果孩子面对大人当年吃过的糠菜嚎啕大哭,拒食三天,可校方仍亳不动摇。第四天,孩子终于咽下这顿忆苦饭。
在日本的"许多孤岛或森林里,常常可以看到小学生的身影,他们在没有老师带领的情况下,面对既无粮又无水的可怕境地,安营扎寨,寻觅野菜野果,捡拾柴草,寻找水源,自己“营救”自己。这些孩子都是家长主动送去的。
像这样的“吃苦”教育,在日本是孩子们的必修课。日本每年都要定期举办“田间学校”、“孤岛学校”、“森林学校”等,组织学生到田间、森林或海岛去“自学”,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让孩子在自然界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希望孩子成才,将来有所作为,也是人之常情。但要爱得深沉,爱得高远。我们的家长不要“心太软”,要硬起心肠,收藏起一半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