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开展诚信教育
导语: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公共义务。社会要建立诚信体系,必须从教育抓起。
一、言传身教,形成诚信导向
在教师的教育工作中,特别是德育工作中,要有意思的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一是利用班、队会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队会,展开讨论,深入理解什么叫"诚信"?怎样做才算是讲诚信。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古人季布"一诺千金、守濂守信"的故事,还可以讲近代名人的诚信故事,如"恪守信用的周恩来、诚实的列宁"等故事,以及一些有关诚信的寓言童话故事,引导学生向诚信人物模仿。二是利用黑板报、标语等营造诚信的环境,可以书写一些名人格言,如:"自以为最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周恩来;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二、立足课堂,充分利用学科特点
诚信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它需要有源于内心深处的感动。教师要把课堂建设成为学生道德教育的基地,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时机,结合教学内容,把德育工作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的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寓诚信人物、事件于课堂教学中。
例如《狼来了》这个故事学生都很熟悉,故事中的小男孩两次说谎骗人,失去了别人对他的信任,才导致了最终被狼吃掉的悲剧下场。在教学《论语十则》中时,让学生诵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句,并结合实际,教会学生明白实事求是的重要,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在教学《信客》时,根据信客形象的.分析,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对"诚信"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诚信教育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只有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诚信教育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注意创建平等互相信任的新型课堂关系,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置疑,达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实现师生的真诚合作。
三、结合相关制度,促进诚信行为的形成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诚信教育的承担主体和教育主体。因此,学校应该制定出相关制度来促进学生诚信行为。
(1)相关奖惩制度
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出现的不诚信行为,给予一定程度的处罚,教育他们明白不诚信行为给别人所造成的危害,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对学生出现的诚信行为,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促进更多诚信行为的产生。
(2)规范学习行为
学生的诚信行为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表现,通过规范学习行为,一方面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可以将其作为诚信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学习过程中的诚信教育。如:我们可以通过加强作业管理,要求学生不要抄袭他人作业,考试不作弊等行为的教育与处理,从而有效地形成不利于舞弊的环境,为学生诚信行为的养成提供保证。
(3)建立科学评价制度
在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前提下,给学生的诚信度进行量化评估,采用学生自评、班级互评、家长签评、学校总评等方式,促使学生养成诚信处事的优良品质。
四、家校结合、促使教育
学生诚信思想的形成,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更要优化家庭环境,使其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影响连贯一致。在家庭里,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所以,教师必须与家庭取得联系,携手合作,教育到位。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如:家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掌握学生情况。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不出现不诚信的行为,教师只有和家长相互联系配合才能掌握学生真正情况,及时帮学生改掉坏毛病。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杜绝学生的不诚信行为的发生,学生才能壮壮成长。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父母在行为方面也应起到示范作用。
五、面向社会,促使教育
社会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社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于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清扫街道、福利院送爱心、植爱心树等活动,陶冶学生奉献的诚信精神。使学生在家是好孩子,在校是好学生,在社会是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