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父爱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吗
很多父亲忙于在外工具,在孩子的教育上一直缺席,父爱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吗?下面小编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我们传统的家庭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很少参与到家庭事务中,当了爸爸之后更是被“上有老、下有小”的动力所催迫在外打拼。这一切看似那么的理所当然。即便妈妈独自抱怨自己承受的是“丧偶式婚姻”“丧偶式育儿”,也无能为力,任其随着这样的观念和模式周而复始,代代轮回。
“丧偶式婚姻”“丧偶式育儿”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传统家庭的症结所在——父爱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在身体上陪伴的缺失,经常早出晚归,远离家庭,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给爸爸的画像是“没有面孔的轮廓”;二是情感上的缺失,即便爸爸在家,很少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忽略了孩子的存在。更谈不上陪孩子游戏、阅读、外出游玩……
值得爸爸们反思的是:您的爱为孩子,真的是可有可无的吗?
“中国式精英教育”体系创始人田先老师提出:“因为性别与思维方式的差异,父亲的教育与母亲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没有父亲的加入,孩子的教育是非常不完整的。”
实例分享
一位来自上海的妈妈分享说:她是一位家庭主妇,孩子爸爸在广州工作,只有周末抽空回来,忙起来甚至半个月不见人。回家工作也丢不下来,没时间陪孩子,说好一起带孩子去图书馆看电影,总因临时工作而取消。他还抱怨我不赚钱,不知道生活的艰辛。上周孩子生病住院,我心力交瘁,打电话给他,他却说工作忙没法回来。可孩子需要的是爸爸,不是赚钱的工具。
知识小引
为什么爸爸一定要参与孩子的教育?有调查显示,家庭教育中,爸爸参与的越多,孩子的智商就越高,在学校就越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也更容易成功,家庭生活更加幸福。
一、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智商、沉稳大气的性格和独立人格
1、妈妈的陪伴多是游戏、儿歌、讲故事等,爸爸则多侧重运动类或动作较为剧烈,如跑步、打球等。孩子大脑发育,最重要的就是外在刺激。孩子活动量多了,外界刺激就多,聪明程度自然就比较高。
另一方面,在面对和处理问题上,爸爸们更为侧重理性分析,能帮忙孩子培养独立思考和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智力。
2、爸爸们的理性、面对难搞的问题时的临危不乱的镇定,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帮助孩子养成遇事不惊慌,不自怨自艾的大气沉稳的性格。
3、妈妈的呵护是事无巨细,无微不至。相对于妈妈们,爸爸往往是放养式,他们鼓励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做出决断。因此,爸爸带大的孩子往往更具有独立性。
1、性别意识:对于男孩来说,爸爸是男性的典范。可以在爸爸身上观察、模仿男性的语言和行为,培养出男性气概。对于女孩来说,爸爸是女儿接触的第一位男性。她将通过父女关系来了解与异性相处的模式和面对异性的心理状态。拥有高质量父爱的女孩,更加开朗自信,不会在男性群体中感觉害羞和不自然,内心也会更有力量。
2、亲密关系:对于男孩来说,爸爸的行为和价值观会成为他以后婚姻中的模板。比如:爸爸经常在家发火,不尊重妻子,孩子也会对自己的母亲和其他女性采取同样不尊重的态度。对于女孩来说,一个对家庭充满责任、尊重爱护自己的妻子、经常陪伴孩子的丈夫,会在无意识中为女儿设立丈夫的标准。而缺乏父爱的女孩,她们容易被肤浅的男女关系所吸引,渴望从中寻找“父亲”的温暖,结果更不尽人意。
灵性疗愈
我们在原生家庭中缺乏对完整父爱的认识,自然也就无法给予我们的"下一代。为了使我们的孩子走出父爱缺乏的怪圈,我们需要在生命中补上“父爱缺失”的课程。现在让我们随着灵修大师古伦神父的分享走进依撒格的生命中,他是“父爱缺乏”者的原型。
依撒格的父亲是伟大的亚巴郎。作为伟人的儿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活在聚光灯下,受到万众瞩目的男人,往往在家中缺席。依撒格经验到的就是没有父亲的状况。圣经所描述的依撒格,其实是个不太清楚自己到底是谁的男人。他是典型的没有父爱的男人。他不曾获得所需要的支持来建立强而有力、目标明确认同感。曾经在孩提时遭受孤独创伤的男人,往往会非常依赖一些狭隘的规范。他们会变得保守,并且紧抓住明确的规则来补偿内心对孤独的恐惧;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到处得罪别人,不太容易与人建立良好而真实的关系。
依撒格必须经历痛苦的学习过程。他必须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支持儿子的父亲,他也必须学着从自己过去的经历中走出来,而不是一再地让旧事重演。他得学会过自己的人生,唯有如此,他才能够成为他儿子们的祝福。
他需要与自己的内在和解,他的灵性生活充满了对安全感与获得拯救的渴望。他需要学习亲近自己的内心、支持自己,而不再是逃离自己。他更需要面对心中那个孤独的小男孩,当他内心与自己的父亲,自己的孤独,和缺失的父爱和解时,才能避免那些阻碍人生的生活模式一再重演,创伤也才能变成珍珠。
我们这个时代、家庭、家人正需要能够活出正向父亲力量的男人,即使无法到处都获得掌声,他们的生命终将都是别人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