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雨亭是张作霖的字,为什么自己不能这么叫呢,还得从咱中国人的名和字说起。
2、作为一个人的符号标志,名字是人与人之间用来区别的称谓。如今中国人的名字大多比较简单,一般都是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姓”沿袭祖辈而来,代表着血缘关系;“名”则往往凝聚着长辈的殷切希望。名字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一个或几个字,跟姓合在一起,用来代表一个人,区别于别的人。”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名字是用来称呼的。然而,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并不是一回事,二者是分开使用的。
3、《颜氏家训》:“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古人有名有字,名主要用来自称,此外也供同辈或长辈称呼用。字有尊重的意味,供他人称呼自己时用。古代婴儿出生3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
4、比如屈原,其实他并不姓屈,他本姓“芈”,屈是他的“氏”,他的名叫“平”,而“原”是他的字。由于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人们称他为屈原。“原”和“平”这两个字在《尔雅·释地》中的解释是:“广平曰原”.
5、在中国古代,何时称“名”?何时称“字”?《仪礼·士冠礼》的说法是:“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按照古代称谓礼仪,自称时称“名”,称别人时称“字”,是基本的礼貌。在人际交往中,对平辈或尊辈只能称字,不能称名,提到对方或别人时指名道姓、直呼其名,会被认为是一种不敬和冒犯的行为。下对上,卑对尊,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因此,古人平辈互称,晚辈、后人对长辈、前人多以“字”相称,以示谦恭有礼。《史记》:“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这里的子房,就是张良的字。由于称字已经表达了尊重,因此可以不加“兄”、“先生”之类的后缀。苏辙是苏轼的弟弟,在他的集子里,凡是涉及哥哥苏轼的诗,多是直书“子瞻”,很少写“子瞻兄”的。同样是在宋代,梅尧臣比王安石年长19岁,他去世后,王安石写诗缅怀,题目就是《哭梅圣俞》,直呼梅尧臣的字。后人写诗作文,动辄在别人的字后加“兄”、“先生”等名堂,以为这样更能表达自己的尊重态度,不知其实是画蛇添足。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