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备课
备课是将教师已有的素质变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是教师内在素质的“外化”,是教师对教材进行钻研和处理的一次重新“编码”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已隐含着教师是“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这一理念。
一、抱定“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目标不放松。
“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意味着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是应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从现实的教学情况看,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更多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很少把自己当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来学习,我会遇到什么问题?我怎样才能较快地掌握?……,所以在备课中要始终把握自己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而备,是为学生学习而准备,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不是为自己好教而备。
二、狠抓“让每一堂课充满活力,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常重点。
不论是过去的“满堂灌”或“启发式”,还是现在的“合作式”学习,都不能脱离开“让每一堂课充满活力,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我们的设计是让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经验、体验建立了联系,搭起了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让我们的教材内容更好地激发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时,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般的活力,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材中死的知识才能成为转化为学生的能力。那么,怎样设计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呢?
首先,要把教材内容结构化。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结构就是事物是怎样关联的。只有我们把知识建构在学生那棵“知识树”上时,教材上的知识才能在学生身上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因此,我们要对教材内容认真研究,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提取教材的纲要信息,然后架构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上。
其次,要把教材内容问题化。巧妙的问题设置,常常会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要多从学生的“兴趣”方面来设计问题,让教材内容更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能激发起他们的联想和创意。尽力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自己的努力,一个个地进行问题的“求解”,进而激发起一系列问题,让课堂活力四射。
再次,教材内容操作化。“死”的书本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种种“操作”,才能“内化”为学生的头脑中的经验体系。因此,我们要科学地设计一些多样化的练习系列,根据学生现有条件,设计一些实验、实践方案,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帮助学生建构起有意义的知识体系。
最后,把教材内容最优化。要让学生对你的这一堂课始终有兴趣,不仅仅靠巧妙的问题设计,还要根据教学的目标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炼出内容的精髓,用最恰当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的眼、耳、口、手、脑都协调起来,使学生能以最少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掌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愉悦情感,从而保持住对这堂课的长久兴趣。
三、学会“开放性、创造性”的备课。
在这么多年的教学中,大家已习惯依照参考书备在备课本上备课的方法,觉得这才是备课,这确实是常规的"做法。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这是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的。所以我每位教师要学会“开放性、创造性”的备课。
首先,教材善用,多些调适。要依据课改精神和《课程标准》,灵活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善于依据学生的情况,时时对教材作选择性调整,多增加一些有用的内容。只要能把自己想教给学生的方法、思想、价值观等巧妙融于其中的教材,就是好的教材。如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一定用教材中的文章,班上某位学生的一篇优秀作文,或某篇精彩的美文,只要能让学生更好理解阅读方法,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更好地获得真知的文章,都是我们要备的内容,不一定对教材上的每篇课文都去备,都去讲授。
其次,设计灵活,多点空白。课堂上的情形是千变万化的,如果我们只准备单一方案,是不够的。我们要尽量多设计几套教学方案,为课堂上的灵活运用作好准备,这样才能发挥出备课的巨大作用。当然,这些方案是不一定写在备课本上的,可在自己脑中“预演”一下,以应对“不测”。同时要注意,我们的教学方案是需要一贯性的,不要让学生难以适应,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要在稳中求变,如诗歌一般,要有空白美,空白的地方就是我们联想和想象的地方,也就是我们灵活处理的地方。
再次,形式多样,别具一格。除了写在备课本上这种通常做法外,还可备在课本上,备在优盘上,电脑中,甚至是纸片上,哪种形式便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就采用哪种形式。备课形式除了老师独自一人外,还可以采用集体备课和学生参与备课等形式,增强交互性,真正让我们的备课实用和有价值。并在实践总结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备课特色。
四、善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备课。
在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互联网、学校远程IP教育网的开通以及越来越完备的电子备课系统的出现,为我们的备课提供了不少的便利。我们可以利用这声、光、色把我们难以实现的实验,在一堂课内得以很好实现。各种各样的素材纷纷呈现,实现了许多“不能言传,只能意会”的梦。网络上同行们的优秀课件,优秀教案,是我们无声的老师。我们可以共享这无穷尽的备课资源,来提升自己的备课水平,缩短自己的备课时间,为自己,更为学生提供了不少“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