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谁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去幼儿园的公开课,孩子们玩抢凳子游戏,看看周围的妈妈们,往往比孩子还紧张,生怕这次游戏没赢,就是每次游戏都会输,就是将来数学语文会不好,甚至整个人生都会很失败。
我们生活在世界上,确实会跟别人有磕磕碰碰和冲突。资源有限,利益冲突是随时都会发生的。你的孩子先坐上了秋千,我的孩子就只有在冷风中等着。或者两个孩子都喜欢玩积木,我儿子一把抓过一大堆来,你儿子的塔搭到一半就只好看我儿子乐呵呵地继续玩了。
其实大人一般也不会真的在意这些孩子间的小冲突和小争夺,大人担心的是孩子以后会不会养成默默吃亏的习惯。担心自己的孩子以后落伍,这才是大人紧张的根源。
但我们仍然需要培养一个懂得谦让的孩子。谦让的品格与孩子最终在人生的竞争中获胜并不矛盾。
硬币“需要”妥协
西方人有个说法,硬币有两面,一面正一面反,中间的地方叫做妥协。虽然只有选择某一面才有价值,但没有中间的“妥协”,就没有硬币,更谈不上价值。
即使是现代社会,也只有宽宏大量、谦虚克己的人才能团结其他人,才会有号召力。有谦让品格的人让人信赖,至少让人不敌意,而这往往可以给人更多的机会。“放下全无事,提起万缘生”,培养一个拥有愿意往后退一步的胸怀和风度的孩子,他的`人生可以更宽广。
合作并不意味着没有竞争,资源有限,最后一定有人失望,但竞争不意味着事事都要争先,人的精力时间有限,需要选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去争取。从小让孩子事无巨细都获胜,其实会让孩子一生都很累。
更重要的是,一个过分好强、一点都不肯谦让的孩子,可能一时会占个大便宜,但时间长了,很难有朋友。而且,失去积极的同伴关系可能会阻碍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以及促进良好社会适应所需要的同理心。
想想看你自己身边的人,你愿意跟一个处处张牙舞爪,凡事自己一马当先,见好处就抓不给别人留余地的人当朋友吗?工作的时候碰上这样的人,你的第一选择会是惹不起躲得起,没有选择的时候,你也不会去跟他做朋友。如果你不会让孩子去跟一个凶巴巴的孩子交朋友,那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得凶巴巴没有一点谦让精神呢?
积极进取是好的品质,但如果为了自己的进取而不顾他人的感受,也许职场上你可以打出一番天地来,但生活不只是工作,漫长人生的幸福美满不是仅靠事业或金钱可以概括的。
你不必处处让孩子把机会让给别人,但机会确实是很多的,特别是在这样小的年纪。谦让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即使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这样。
自信的孩子不会吃亏
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谦虚又自信的孩子。与其处处提醒孩子不要吃亏,不如给孩子足够的鼓励和关怀,让孩子拥有自信和自我价值感,一个自信的孩子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不会容忍自己的尊严被践踏,会有勇气去保护自己。
你可能会担心现在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孩子谦让会被人视为软弱,孩子本身也可能变得畏缩退让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其实,一个自信的孩子再谦让也不会软弱,因为他知道自己有价值,相信自己可以过得更好。当事情发展得太过分的时候,他自然知道该怎么做。有自信的孩子,不害怕失去不重要的东西。
面对欺侮,一个自信的孩子,哪怕个子再小,平时再谦和,迟早会站起来抗争的。他们也不会轻易被其他孩子左右,去做不应该做的事。不要担心孩子会吃亏,现在有太多恃强凌弱的孩子,其实外强中干,吵架很厉害,抢东西插队格外拿手,但是他真的因此能拿到多少额外的好处和利益呢?
其实,生怕孩子吃亏也反映了家长对孩子的不自信。如果你相信孩子是强大的,你不会介意他被人推一把,或者排队的时候被人抢了先。只有你心里觉得孩子软弱,不能自己去应付的时候,你才会格外担心。
谦让和竞争的平衡
培养一个懂得谦让的孩子,不是培养孩子总是委曲求全或自我牺牲。根据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谢弗的说法,长期或经常被要求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为他人做出牺牲的孩子往往对自己的价值估计和判断会比其他孩子低。我们需要在竞争和谦让之间掌握平衡。
有一些争端实在不算是问题。孩子在一起打架了,如果你的孩子只是偶然被打了,不用操心,下次没准儿局面就会反过来。如果你的孩子总是被打,总是被欺负的那个,那就需要思考一下,他为什么每次都被“选中”。一定有更深刻的原因,不是你当时去挡一下或告诉孩子打回去就可以解决的。
大人在参与处理争端的时候,要注意补偿做出让步的孩子。比如,东东来做客,一定要玩丹丹心爱的小火车,在大人的干预下,丹丹委屈地把火车给了小客人。此时,家长可以表扬一下丹丹,或者从爸爸的书房里拿一般不给他碰的小物件让他玩会。谦让不是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而是要让他们懂得有时为了缓和矛盾,跟别人更好地相处,我们需要让步。而这些让步往往也是有价值且会有补偿的,不是因为你没有资格去获得那些好东西。
研究者早已发现,最能调节自我情感、使用自我转移策略的儿童,也往往是最能与同伴交往的儿童。孩子之间发生小争端的时候,让它去,让孩子自己去处理。根据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人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一般会有两个看法,一是内控型的,认为自己的作为决定了后果;另一个是外控型的,认为外在的原因决定了后果,比如运气或他人。外控型的人在解决问题时,喜欢使用防御机制,而不是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所以常常失败。每次面临冲突时,如果家长都鼓励孩子冲上去,或者一味要求孩子谦让,其实都是在以他人为坐标,而非孩子自己的需要和主动的行为为中心。
让孩子自己去决定,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想去争什么。一个玩具,别人实在不给,自己一会儿也就忘了或者索性去玩别的了。家长生怕孩子此一让就会让一生的想法,反而打破了孩子的自主选择,使孩子受制于他人和一时一地的外在处境。然而,对人的一生来说,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才能使孩子在离开父母的庇护之后,面对生活的挫折和起伏能承担起责任,保护好自己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