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孩子安全教育
篇1 教会孩子学习保护自己
《快乐与发展课程》从小班起就格外注重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知道没有成人同意不随便吃东西” 、“知道身体不舒服时告诉成人”、“知道外出时不离开成人,不接受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让陌生人接触自己的身体,不跟陌生人走”、“知道不去危险的地方,不动危险的东西” 、“懂得有秩序地上下楼梯以及大型运动器械”等等,这些关乎幼儿健康和安全的目标是幼儿园小班孩子在一年的成长过程中需要逐步得到发展的。
此目标对孩子快乐与发展的意义
这些目标的设立都是在充分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3岁左右的孩子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地上的一粒彩色石子、奶奶每天吃的有红色糖衣的药片、玩具小熊衣服上亮晶晶的扣子,都会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用手摸一摸,甚至会放在嘴里尝一尝。再例如:3岁左右的孩子自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受认知经验的局限,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危险”常常判断不准,会做出“不知深浅”的使成人汗颜的事情。又例如:3岁左右的孩子语言发展还不够好,加之对身体不适的感受能力发展还不完善,所以当他们身体不舒服时常常表达不出来……这一切都是对幼儿身体造成伤害的潜在因素。由此也就决定了对小班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
我们知道,3岁的孩子来到幼儿园,如同羽翼未满的小鸟离巢。此时,最令家长牵肠挂肚、充满忧虑的就是孩子的健康与安全。但是我们深知:鸟儿需要在蓝天下独自飞翔才能变得坚强,孩子只有离开成人的护卫才算真正成长。而回飞的鸟儿才能体会蓝天的辽阔,才能体会飞翔的快乐。
篇2 幼儿园是如何进行安全教育
“安全”是幼儿园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每个幼儿园都有着严格的安全制度:孩子从家中带来的药品会由医生统一保管,亲自送到班上看着孩子吃下,避免了其他孩子误取误食的可能;幼儿园的楼梯上会贴有分别代表上、下方向的脚印标记,为孩子们有秩序地上下楼梯提供了环境上的支持……每一位小班老师更是把安全教育目标牢记在心:午睡时,不停巡回的老师会准确地捕捉到孩子的异常情况,巧妙地把孩子手中的“好玩意儿”“好吃的”收过来或帮助保存起来,以防止孩子在不经意间把它们放入口中而发生不测;游戏时,教师会深入浅出地为孩子们讲解危险行为、危险物品会给我们带来的伤害以及预防的办法……
在家庭中如何配合进行教育
“安全教育”仅靠幼儿园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幼儿安全意识和能力的获得更多的需要家长的帮助。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请您详细了解幼儿园在接送孩子方面的制度,并尽量保证自己的做法与之保持一致。例如:您因为临时有重要事情需要同事帮助您接孩子时,请您务必提前给老师打个电话,将“同事”的有关信息告诉老师,以保证孩子的安全。外出时,您一定要叮嘱孩子不离开成人,给孩子讲一讲 “为什么不能跟陌生人走、不能吃陌生人给的"东西”。
您要将家中的药物、杀虫剂、消毒物品等放置在幼儿独自取不到的地方,并明确告诉孩子“吃药一定要经大人同意”、杀虫剂等是不可以食用的。上幼儿园时,尽可能不给孩子带零食及扣子、石子、别针等小物品,如果一定要带,请您到幼儿园后务必对班上的老师讲一下,以使老师更多地关注您的孩子。
当孩子身体不适时,您需要做的一方面是及时将孩子的身体状况、用药情况与幼儿园的医生和班上的老师沟通,另一方面您要鼓励孩子:不舒服时要对老师说……
居住在楼房的家庭,千万不可在阳台上放置椅子、纸箱等幼儿可以登爬的物品,床、沙发一定远离窗户。家长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一定不能攀爬窗户、阳台。家里的电源、炉火等要有安全装置,并明确告诉孩子不可以独自动用。
当您带孩子乘车、购物后交款时,一定要“以身作则”,让孩子透过您的行为接受“遵守规则”“有秩序排队”的良好影响,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秩序是安全的保护屏”的启蒙。
篇3 在家庭中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
一、为幼儿的言语交往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儿童是否敢大胆开口讲话与家庭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因此,家长要创设一个能使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首先,要让儿童有话敢说。家长的态度和情感要适宜儿童的发展,家长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个和谐、良好、优美的家庭生活环境,营造一种新型的民主关系,使儿童有任何的想法都愿意与家长交流。儿童天生好奇好问,家长切不可因厌烦厌吵让儿童闭上嘴巴,而应就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儿童思考、探索。家长要抽出时间与儿童一起游戏、玩耍,增加与孩子的语言交流。如果总是让孩子一人独自玩耍,语言交流又从何谈起呢?其次,家长可制作和设计诱发幼儿说话的材料和游戏,使儿童有话可说。比如游戏“小小录音机”:两个人面对面地坐着或站着,一个人扮录音机,对方在“录音机”上按一下,然后说一句话,表示录音,再按一下表示放音,“录音机”必须模仿重复出来,然后再交换角色。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既能培养听又能培养说的游戏,其中还能增加亲子之间的感情,何乐而不为呢。另外,我们要尽可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说话的内容更加丰富。家长可有意识地带孩子出入一些社交场合,多让孩子参与社会交往。如逛商场时让孩子买东西;看病时让孩子自己告诉医生病情;多与同伴交往,开设“生日party”;孩子想办的事情由他自己去办,等等。
二、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引导幼儿积极地听和说孩子喜欢让家长给他讲故事,但多数家长讲完故事就算完事。对此,我们不妨改一改。首先,在讲完故事后再提问,特别是提一些幼儿感兴趣又能增长知识的问题,效果就会更好。家长所提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提问的范围能大则大,提问的角度能变则变。比如在讲故事“三只小猪”之前,家长可问幼儿,“你从故事的名字中猜猜讲的是谁的故事,他们会发生什么故事。”这就比问幼儿“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好很多,因为前者更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又如在引导孩子看图片时,家长通常会问孩子:“图片上有谁?”如果提问改成:“你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这就要更好一些,尽管它们两者的含义一样,但后者提问的范围扩大了,幼儿必须仔细观察图片,理解后才能回答,而且答案不会单一、雷同。其次,我们要大力提倡双向提问,即家长提问,孩子回答;孩子提问,家长回答。这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而且能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我们都知道提问比回答更难,如果有时讲完故事之后,让孩子提问,爸爸或妈妈回答,家长就更能了解孩子对故事的理解程度,教育就更有针对性。再者,可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表演欲望。晚饭后,不妨一家人开一个表演会,轮流讲故事或念儿歌。这既能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儿童的胆量和表现欲。最后应注意重语言培养中的创造性。比如多让幼儿进行改编、续编和创编儿歌或故事的某一部分,自由选图片、排图片进行创造性讲述,让孩子从废旧图书中剪下自己喜欢的图案,贴在白纸上做成小图书,自编故事,进行讲述。总之,只要你留心,就会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孩子。我们要做到:能让孩子说的家长不说,该让孩子专心听的家长不去干涉;在与孩子发生意见分歧时,家长不可武断地强迫孩子服从,而应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说服孩子。
三、适时地在家庭中展开辩论
我们可以利用餐前饭后的时间来与孩子进行小的辩论。比如对“天上有些啥?”“狮子和熊谁更厉害?”等一些没有具体答案的话题进行辩论,这既能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特别对事事顺从和怯懦的儿童的逆向思维培养大有好处。家长们鼓励孩子积极地参与活动,大胆地发表意见,这对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