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在外,时不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伴随着哇的一声,孩子撕心裂肺的哭泣开始了,陪伴的家人瞬间非常紧张,马上哄孩子:宝宝乖,不哭不哭,接下来就开始用各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逗孩子笑;要么就用责备的语气:别哭!你看小弟弟小妹妹都不哭,你羞不羞啊?都叫你别哭了,还哭?
出门在外,时不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伴随着哇的一声,孩子撕心裂肺的哭泣开始了,陪伴的家人瞬间非常紧张,马上哄孩子:宝宝乖,不哭不哭,接下来就开始用各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逗孩子笑;要么就用责备的语气:别哭!你看小弟弟小妹妹都不哭,你羞不羞啊?都叫你别哭了,还哭?
我们害怕的可能不是孩子哭,而是怕别人“连孩子哭都止不住,这个家长行不行啊”的侧目,这种隐形的责备,往往容易让人面红耳赤,乱了阵脚,恨不得马上自证清白,“我的孩子我搞的定!”
其实,孩子的负面情绪来得快,走的也快,只要安抚一下,很快就阴转晴了,责骂孩子不许哭,想尽办法止哭,就没有必要了。#一起来玩萌芽科普群#之袋鼠妈妈的小绿洲群的@皮蛋妈 会尊重孩子的负面情绪,并引导孩子主动宣泄。她对孩子负面情绪的的思考,也许会给处在T2教育烦恼中的你带来一股清风。
我家皮蛋最近发泄愤怒时会说“我要把你吃掉!”
其中一次是因为耍赖不成,大人因为原则性问题拒绝了他,他就一边痛哭,一边喊出他的愤怒宣言:“我要把你吃掉!啊呜啊呜吃掉!”
有人也许会质疑,这样的孩子,是不是没教他不要哭啊。没错,作为一个忠于“情绪宜疏不宜堵”的妈妈,我鼓励孩子能够在情绪发作的当下把他的愤怒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他想哭,那就哭。
1.家长往往压制的是行为,不是情绪
情绪本身是难以快速压制的,别说孩子,就是成年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也绝不会听得进去别人在说什么。大人自认为能够压制孩子的情绪,那只是表象,他们实际上只是压制了孩子当时的行为而已,真正的情绪仍然找不到出口。
所以,情绪一旦习惯性的被堵,那换来的就是孩子日益加重的叛逆,和家长认为的`无理取闹。
当我们对待孩子的负面情绪时,我们不妨往这个方向想一想,情绪本身没有好坏,反而是处理情绪的方式有好坏。
好的处理情绪的方式,就是能把情绪用温和或者激烈的言辞表达出来,要允许孩子哭,等他发泄完了,慢慢得到平静了,然后双方再心平气和的来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家长在讨论的过程中好好地讲清楚道理,告诉孩子自己允许他哭,但咱们还是该干嘛干嘛。
这个过程让孩子明白,他可以用哭去缓解内心的委屈、恐惧、焦虑、愤怒等情绪,但不能改变结果。
2.不许哭和不许笑是同样性质
很多家长一般只接受“好情绪”,而拒绝“坏情绪”。他们绝不会在孩子开心的哈哈大笑时去粗暴的勒令孩子“不许笑”,但会要求孩子“不许哭,再哭我就……”,或者命令他们“憋回去”。
憋回去,是多么不人道也不可能的要求。既然笑不应被制止,那哭也同样。很多时候不许孩子哭,其实是家长不能容忍孩子哭,觉得孩子哭,自己会没面子,或者没有耐心听孩子哭,直接打断他的哭声,自顾自地讲起道理,甚至还会不理解自家孩子为什么哭。
其实哭只是孩子唯一发泄负面情绪的途径,尤其在语言能力还不足以表达想法的月龄,他们只是纯白直爽的孩子啊。
皮蛋长大了些,我和他爸爸就逐渐开始引导他使用语言去表达他的愤怒了。“我要把你吃掉!”就是其中的成果。除了表达愤怒,在他伤心,不满和委屈的时候,我们也会帮助他讲出他的感受。
我最近现学现用地在皮蛋有情绪时都向他表述,“妈妈知道你很委屈”、“妈妈知道你刚刚摔得很疼”、“妈妈懂了,皮蛋想听睡前故事”……我会习惯性地先理解孩子的情绪,通过共情来建立联接,再来一起讨论他为什么得到了这个结果。在共情的这个过程,必须要坚持的原则是,不能进行“不相关的惩罚”。
事情的结果一定是跟皮蛋做的选择有直接关联,比如他选择玩水,而妈妈已经事先告知他没有时间讲睡前故事,皮蛋不能听睡前故事是因为玩水已经占据了睡前故事的时间。
提前打好“情绪预防针”,提高他们的接受度
让孩子宣泄情绪是不是就能够解决问题了呢?这是一味事后药,从根本上来说,给孩子打足“预防针”,提高孩子的接受度,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自身的情绪问题。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一件他们难以接受的事,会把事情的强度和难度说得很低,但孩子最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情绪就会闹得更厉害。
比如宝宝不想上幼儿园,被家长哄骗着一边说“不去幼儿园,咱们去公园玩”,一边往幼儿园走;再比如宝宝很怕打针,家长就哄骗说一点也不疼一点不可怕,其实全家齐上阵按住嚎啕大哭的宝宝的手脚五花大绑的架势……
其实避免孩子恐惧、焦虑的有效办法,是提前告知。语气平和的多次陈述,多次演练,多次以做游戏的方式让孩子预演,孩子会更容易接受,甚至一劳永逸的再也不排斥。
举个很直观的例子:
在进行如厕训练的过程中,皮蛋对小马桶是拒绝的。姥姥姥爷和表弟要来家里小住之前,我跟他商量了,蹲客厅里拉屎很不美观,会影响到其他人,虽然用小马桶上厕所对于他来说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但是希望他考虑一下使用小马桶。皮蛋答应了表弟来了就改坐小马桶。表弟到家的第一天,皮蛋说要拉臭,竟然主动跟我说:“不是要坐马桶拉吗,说到就要做到”(当时心里那个狂喜)。为了表示对他的鼓励及安慰,我也表示自己可以坐在大马桶上陪他。于是,顺利过渡啦!
提前一只“情绪”预防针,告诉娃儿困难处在哪,但妈妈会陪着他。只要清楚地跟孩子描述他会得到怎样的体验,他也会有心里有底,自然更容易接受,不会动不动就挣扎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