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活动时间,雯雯第一个走上了玩具小桥,高兴的从桥的一边走到另一边,如何化解孩子间的争吵。玩了不多一会儿,她就开始玩起娃娃来。这时,点点的妈妈用手扶着点点也走上小桥,只见正在玩娃娃的雯雯一把抓住点点的衣服,怎么也不肯放手,一个劲地叫嚷,表示不满。两位妈妈着急了,连忙拉开各自的女儿,雯雯的妈妈看见雯雯仍旧不肯放手,就急了,气呼呼地责备孩子。这时,我拉着点点的手和点点一起走上小桥,还不时用语言对雯雯说:“雯雯,我拉着点点,你看很容易的。”雯雯看了看我,也学着我的样子牵起了点点的手,走在了小桥上。
就孩子和家长的这些行为,我们在活动后作为其中的一个点,展开了研讨:你从孩子的行为中看到了什么?你从家长的行为中看到了什么?如果是你在组织这一个活动,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研讨中教师们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和《纲要》的理念,积极踊跃的发言,对家长的.不适宜行为进行了剖析,共同找出了三种适宜的策略:
1.创设情景,以教师扮演警察叔叔的方式,引导雯雯松开抓住点点的衣服的小手,走下小桥,园长之友《如何化解孩子间的争吵》。我对孩子说:“警察叔叔来了。哟!这儿怎么塞车了?来雯雯,我们一块儿把车开到桥下去吧!”
2.借助雯雯抱着的娃娃,以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引导雯雯松开抓住点点的衣服的小手,走下小桥。我对孩子说:“雯雯,你的娃娃睡着了,会着凉的。来,我们给它盖上被子,好吗?”
3.采用给家长支一招的方法,引导家长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把孩子领下小桥。我对家长说:“雯雯是不是玩得很热了呀?你摸摸她,看要不要给她脱一件衣服?”
本案例中的我是采用的给家长支一招的方法。待大家都平静下来以后,又以自己的行为给家长和孩子做示范。
一场小小的风波就这样自然化解了。
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方法?这是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两岁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开始建立,交往中带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常以满足自己需要为准与他人交往,不满足时会出现攻击性行为。所以雯雯要对走到她身边的点点出现攻击性行为。又因为两岁的孩子泛灵的心理特征,把一切事物都当成是有生命的心理特点,所以教师采用了“给娃娃盖上被子以免着凉的”转移孩子注意力的做法。
就这样,我一道反思,实现着新理念与行为的对接。同时为我们教师更好地与家长和孩子互动,处理好孩子与孩子、家长和家长之间的矛盾找到了理论依据和策略。